.

贵州毕节行政区划史,先有威宁后毕节,清朝

下列图中黑色虚线内为当代毕节市行政区划范围。

西汉之前,今毕节市地区属西南夷。直到汉武帝时期开西南夷,这一带方纳入全国的行政区划之中。

西汉

上图为公元7年西汉时期。此时今毕节市地区分属犍为郡和牂牁郡,境内置有平夷县。

平夷县,西汉置,县城位于今毕节市东。西晋永嘉五年(年)为平夷郡治,东晋时改为平蛮县,南朝梁时废,未延续下来。

唐朝

上图为公元年唐朝时期。此时今毕节市境内存在上图五州,分属戎州和黔州都督府。

唐朝为加强在西南地区的控制力,新置大量羁縻州。上图的五个州均是羁縻州,州刺史由当地部落首领世代任职,实际上就是土皇帝,对朝廷听调不听宣。

这些羁縻州均未延续下来。

北宋

上图为公元年北宋时期。此时今毕节市地区并不在宋朝的行政区划中,而是分属上图两个政权。

叙州三路蛮是宋代叙州(今四川宜宾)南方董蛮、石门番部、南广蛮的合称,今毕节市西部地区在石门番部管理之下。三路蛮与宋的关系松散,而与大理属乌蛮各部相近。

罗氏鬼国又名罗施鬼国,由乌蛮部所建的国家。唐朝末期所建,元至元二十年()被元朝所灭。元朝以其地置亦奚不薛(彝语,亦奚意为水,不薛意为西,即水西)宣慰司。

元朝

上图为公元年元朝时期。此时今毕节市地区主要分属上图两地。

西部属乌撒路,乌撒路于元至元十三年(年)置,便是如今威宁自治县行政建制的起源。治所在今威宁自治县城区,辖区相当于今威宁自治县和赫章县两地。

东部大部分地区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治所在今贵阳市城区。境内存在大小十多个土司机构,基本都没延续下来,不一一标记。

明朝

上图为公元年明朝时期。此时今毕节市地区分属上图四地。赤水卫是属于今遵义市一带的军政机构,不累述。

明洪武十五年(年)改乌撒土司置乌撒府,乌撒土司是由上文的乌撒路改来,辖区不变。

毕节卫是明洪武十七年(年)置,便是如今毕节市城区行政建制的起源,卫城位于今毕节市城区,辖区如上图。

清朝

上图为公元年清朝时期。此时今毕节市地区属大定府管辖,境内置有三州一县和府城。

大定府于清康熙四年(年)置,治所在大方城(位于今大方县城区)。这时是没大方县的,民国时大定府废,以府城置大定县,年改名大方县。

威宁州则是上图的乌撒府(先改威宁府)降级而来,为散州,属大定府管辖,民国时改为威宁县。

平远州,清康熙二十二年(年)降平远府置,平远府则是清康熙三年(年)置。为今织金县行政建制的前身,民国时先改为平远县,因与广东平远重名,改为织金县至今。

黔西州,清康熙二十二年(年)降黔西府置,即今黔西县行政建制的前身。民国改为黔西县,延续至今。

民国

上图为公元年北洋政府时期。此时今毕节市地区均属贵西道管辖,治所在安顺县(今市)。

建国初

上图为公元年建国初期。解放后,在这一带置毕节专区,辖区如上图。年水城一带划给六盘水,同年改为毕节地区。

当代

随着年撤地改市,逐渐成今日行政区划。

纵观毕节市地区行政区划史。西汉建制的平夷县和西晋建制的平夷郡,是其境内最早的县级和地级行政机构,可惜均未延续至今。

现延续至今的行政建制中,当属威宁自治县的历史最为久远,可追溯到元朝忽必烈时期。

大方县也比较特殊,第一个管辖今毕节市所有地区的本土地级机构是大定府,府城便在今大方县城区。当然已是陈年往事。

笔者已完结川、粤、桂、闽、赣、湘行政区划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