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进大方县鼎新乡长丰村岩黄连种植基地,大棚内一株株岩黄连长势喜人,数名工人正在地里除草干得火热。
对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杨臣来说,岩黄连虽然味苦,但这苦味却比蜜还甜。因为以往种植食用菌需要丢弃的有机菌肥,这次杨臣可以用来种植中药材,发展药材产业,产量可观。
结合当地喀斯特地貌、土壤、气候环境和岩黄连生长习性,经过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和培育后,今年年初,杨臣决定发展岩黄连种植,想要把苦味十足的中药材变成致富的“金钱草”。
岩黄连是黄连的一种,是一种名贵野生中药材,可全株用药,因其生长于峭壁石缝、高山岩缝而得名,是民间中草药良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止血等功效。“岩黄连作为苗药中的一类,从小就知道了,以前经常爬到山上去摘黄连,肚子疼、口腔溃疡都可以用岩黄连来治疗。”作为鼎新乡少数民族―苗族的杰出年轻代表,从记事起,杨臣就深知岩黄连的功效。
“目前市场上,鲜品价钱每斤在30元左右,随着野生的岩黄连越采越少,岩黄连有价却无市,自己从中悟出了商机,萌生了人工种植岩黄连的念头。”杨臣说。
岩黄连名贵,且生长环境艰险,在当地人工种植的少之又少。为了保证良好的种子来源,杨臣不顾危险,攀上当地名为九洞天的悬崖峭壁上采摘岩黄连,然后利用有机菌肥作为基质培植岩黄连,经过驯化育种,成功培植出多株仿野生岩黄连,一下子就解决了种子问题。
今年,杨臣承租的个大棚已经全部用来种植岩黄连。如今,每天在基地上务工的就有十多个人。杨臣告诉记者,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大都是些没能力、没收入的妇女和老人,他们只能靠原始的种植维持生活,搞好岩黄连种植,可以扩宽他们的收入渠道。
“今年出不去了,家里有老人又有小孩,在基地上班,我们两夫妻一个月还是有多块钱,我在家门口就可务工,还能照顾小孩和老人,很满足。”家住鼎新乡新发村马华说。
据介绍,按每斤市场价20元到30元一斤不等,每个大棚的收入有1万多元。“现在每个大棚产量达到预期目标的,产量在斤左右。”杨臣说。
种植的问题解决了,对于销路而言,杨臣深知只有与市场融合,与药厂对接,才能卖出好价钱。为此,杨臣背着样品与资料,奔走于各大药厂,挨家介绍自己种植的中药材。目前,已初步与惠水县一家制药厂合作,以每斤干品元的价格,签订20吨岩黄连收购合同。
说起下一步的打算,杨臣告诉记者,他将利用岩黄连生长习性,在他培植食用菌的溶洞洞壁,栽种岩黄连,扩大岩黄连种植规模,将岩黄连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药材种植,共同致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闵建华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