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凌,是大方县猫场镇菁口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我的老家就是菁口的,因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产业薄弱,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是名副其实的省级深度贫困村。 年,我收到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箐口村第一个大学生,但学费一事让我一家人愁眉不展。这时,是各位父老乡亲们捐钱凑了学费,我还记得当时60多岁的谢发秀把折了好几折的10块钱塞到我的手里说:“娃,这钱很少,你拿着在路上买水喝吧。”
年,我大学毕业后,在贵阳市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虽然事业小有所成,但我没有忘记养育我的小山村,每年重要节日都回村看望家乡的老人和孩子。可每次回家,看到家乡水电路讯不通,乡亲们守着传统农业天天在地里刨,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回乡发展的念头逐渐加重。 经过多方考察,年12月,我回到村里,投资55万元种植猕猴桃。创业之初,因猕猴桃产业投资大、见效慢,多数农户不愿拿出赖以生存的土地来冒险。为此,我专门聘请了有多年种植经验的技师帮助管护,并挨家挨户承诺,前期所需资金全部由我一人承担,产生效益后再提取总收益的20%进行成本回收,这才逐渐被乡亲们认可。
年,箐口村第一批32户农户加入到猕猴桃种植行列,我成功种下猕猴桃余亩。看着长势良好的猕猴桃幼苗,我仿佛看见了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曙光。年3月,箐口村村委换届,通过群众一致推选,我当上箐口村主任,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 当时,村里只有三个村干部,加之我村贫困程度深,又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工作任务繁重,“5+2”“白+黑”是工作常态。为了让全村猕猴桃产业发展壮大,我们常常是深夜了还在老百姓家做工作,第一遍不行就二遍,二遍不行三遍,直到把老百姓的工作做通为止。
那个时候,个别不理解的群众指着我的脸说,你在外面钱没赚够吗?还想回来打这些土地的主意。如今,我坚持了下来,我们的猕猴桃产业也发展起来了,目前共种植猕猴桃亩,其中亩已投产,收入1万元。我们还依托党建引领,增加技术含量,打上了“沁口”商标,远销华南、东北等多个城市。 经过几年的努力,箐口村完成了医疗、住房、教育三大战役,水、电、路、讯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全面提质,全村村民人均收入达1元,于年底成功脱贫。今年7月我也当选为菁口村党支部书记,如今的箐口,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闵建华整理
编辑何涛编审王璐瑶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