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大方县羊场镇羊场村,“药王”蒋云明的女儿蒋正梅站在一片郁郁葱葱的药地里,边清理杂草边感慨地说:“以前石漠化特别严重,种包谷种洋芋没得盼头。现在种上中药材,不但保住了水土、改善了生态,收入也不知比过去翻了多少倍。”
村民在采收白花前胡
过去,蒋云明家里条件非常不好,窘迫拮据的困境催生了他立志拔掉穷根的决心。蒋云明立下豪言壮语:“一个石旮旯里只要一小撮土,我就能培育出一株茂盛的岩川芎,只要肯动脑筋,敢叫荒山薄土乱石山,变成金山银山花果山!”于是,通过30余年的坚持,如今这个年收入近十万元的“药王”,带动当地农民纷纷在石漠化土地上种植中药材,成功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蒋云明的成功只是大方县通过石漠化治理把荒山石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一个缩影。
自年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以来,大方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治理石漠化面积.08平方公里,实施封山育林22.71万亩、人工造林8.93万亩、森林抚育1.31万亩、退化林修复4万亩、坡改梯0.31万亩、机耕道32.87公里、田间生产便道44.92公里、引水渠2.11公里、排灌沟渠8.97公里、输水管道36.32公里、蓄水池口、水肥一体化滴灌管网.公里,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稳步提升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综合盖度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石漠化治理前的朱仲河流域(年3月14日摄)
石漠化治理后的朱仲河流域(年8月23日摄)
本着做给农户看,带着农户干,帮着农户赚的原则,大方县在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总体思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年,大方县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在黄泥塘镇“千层板”罗家坡打造中国贵州水西(大方)乡村樱桃旅游园。
“种地怕种罗家坡,春种秋收几篓篓。石头比包谷更大,一不留神滚下坡。”罗家坡这片土地昔日是土少石头多,专长茅草不长粮的石山荒山,常年广种薄收,谁也不愿再种这块土地。就这样,这块地一搁就是几十年。直到年,贵州健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永刚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支嘎阿鲁湖游玩,他立刻被这片土地所震撼:“这里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大,如果在这里种上个千亩樱桃,待樱花竞相开放时,山下湖水山上花,简直就是一幅美景”。
西河村石漠化治理初见成效
“石山荒山”石漠化严重,土壤稀少,根本满足不了樱桃种植的基本条件。但葛永刚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发挥愚公移山的干劲。能挖坑的就挖坑,不能挖坑的用挖掘机破碎石头打坑,拉泥巴换填。他信心满满地说:“就是全是石头,我也要造出一片果林来。”
如今支嘎阿鲁湖畔的罗家坡,每到阳春三月漫山遍野的樱桃花风姿绰约,但见白蒙蒙的樱桃花妆点着青山绿水,浓浓春意扑面而来,宛如人间仙境一般。每年樱桃收获季,产量达20万斤,产值达多万元。罗家坡不再是从前的茅草坡了,不出粮食的荒山石山,转眼几年就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当地群众的顺口溜又变为:“从前茅草多,群众懒上坡。公司来运作,变成金窝窝。”
龙井沟石漠化治理前
龙井沟石漠化治理后
为了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大方县规划“十四五”期间治理石漠化面积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年已争取到中央资金万元,实施退化林修复4万亩,人工造林1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20平方公里。年又争取到中央资金万元,计划实施退化林修复10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35平方公里。林下经济筑牢脱贫基础,石漠化治理既实现了绿水青山,又成就了金山银山,老百姓因此吃上了生态饭,成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