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我们村最后的贫困人口3户10人全部摘掉了贫困帽子。”日前,记者到贫困村大方县大山乡解放村采访,支书谢继亮言语中充满自豪。
曾经,解放村是深度贫困村。这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村子只有户人,95%的群众是苗族。这个袖珍村子地处高寒,土地破碎,群众就靠种包谷洋芋为生,生活艰苦,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样的村寨如何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面对记者的疑问,谢继亮道出了缘由。
“对于解放村来讲,最大的收入来源还是务工。”谢继亮说,村里加强对青壮年劳力的培训引导,全村三分之一的群众外出务工。每人每年存钱2万元,每年给村里带来的务工收入就是近万元。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了,留在家的老人妇女怎么办?发展什么产业?“我们结合解放村荒山草坡多的实际,大力发展养牛。”谢继亮说,对于贫困户,政府每头能繁母牛直补元。在好政策引领下,解放村养牛产业风生水起。
“目前,全村牛存栏近头,每年出栏牛崽和肉牛余头,光这一项就给全村带来60余万元收入。”谢继亮说。
前进组村民项勇丰因腿脚残疾,缺少劳动力,靠种地和政府发放的低保维持生计。年,政府给了他喂养一头牛的直补,加上他原有的一头母牛,项勇丰家一下子有了两头能繁母牛。“去年我卖了两头小牛崽,收入10多元。”项勇丰开心地说,女儿读高中的生活费有了着落。
“村子里的苗族妇女多半都会做蜡染刺绣,绣出的苗族服饰花纹精美,很受欢迎。”谢继亮说,云南的一些旅游公司专门到寨子里收购乡亲们手工刺绣的苗族服饰,一套手工刺绣的苗族服饰售价上万元。
“村里加强引导,并试种了8亩火麻。”谢继亮说,村里计划引导群众从织布、蜡染、刺绣方面形成一套自己的旅游产品生产线。
蜡染刺绣成了寨子里苗族妇女增收的一种方式。走进松林组村民张正菊家,双手灵巧的张正菊正在飞针走线绣服饰。“去年我抽空抽空的做,绣出了三套服装,一套售价10元,三套服装卖了30元。”张正菊的笑容里充满自豪,我们手工刺绣的服饰根本不愁销路,村里靠蜡染刺绣收入上万元的就有好几家。
“去年,我们带领群众试种了亩蔬菜,群众又多了条增收路子。”谢继亮说。
引导村民外出务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发挥自身优势将代代传承的手艺变成收入......解放村多元增收让贫困群众全部摘掉了贫困帽子。“下一步,我们将着力解决群众持续增收问题,大力推进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助推乡村振兴。”谢继亮信心满满。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谢朝政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