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宁作家怀念远在天堂的友人

效民一路走好

王维德

你忙,我走了。这是张效民每到我办公室寒暄后告别的常用语,数十年如一日。当我从座椅上站起,准备送他时,他已跑得不见了踪影,我清楚我不忙,他忙,他好像永远有干不完的事,我也知道他也走不远。少则一两月,多则一半年,他又会来我办公室胡谝海聊一会。但这次他真的走了,头也不回地走了,永远地走了。

年8月19日中午,接到电视台高级记者王富葙电话时,我们正在家庭聚会。医院抢救的路上,我第一时间判断一定是出了车祸。医院急救室时大夫护士正在做心肺复苏术,我望了一眼显示屏已经是一条直线。我问大夫有没有生还的希望,大夫摇了摇头说,救护车到他家时患者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我知道这是大夫正在履行他们的义务,走完该走的程序。懵懂中听他妻子哭诉道,最近一个阶段他因颈椎病正在兰州某个康复中心做换血新型疗法。治疗手段是否科学咱们暂且不论,我总固执地认为他成了试验品。一向接受新生事物极快的效民最后还是吃了新生事物的亏。

初识效民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春。那时候没有互联网,电视也不普及,县上的宣传阵地除了县广播站外,便是县文化馆前面的一溜玻璃宣传橱窗。这是县委县政府宣传的主阵地,也是对外展示会宁形象的一个窗口。每两月出一期,策划命题,文稿撰写由县委宣传部负责,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孙俊中、副部长武志元把这项任务交给宣传报道组,具体由我主办;图片摄影由借调文化馆搞宣传的青江驿乡文化专干张效民提供;版面设计制作由几位文化馆美工轮流值班负责。橱窗宣传可谓是图文并茂,雅俗共赏,观者如云,一时成为会宁城一道靓丽的风景。平时张效民深入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田间地头扑捉精彩一瞬搞摄影,星期天我们便上兰州冲洗照片敲定展图。那时班车走金城要经过华家岭、车道岭,需要五六个小时。车到兰州我经常是头晕眼花,精疲力尽,吃不下睡不着,而效民像打了鸡血似的精神焕发,拉着我赶往照相馆,马上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们俩一瘦一胖一高一矮,不修边幅,风风火火,走在大街上兰州人一定以为遇到了两个超子疯子。我穿一件已经不合时务的黄军装,效民穿一身剪裁不合体的灰色西装,脖子上挂着个照相机,肩背一只公文包,上衣脱下斜搭在肩膀上,白衬衣脏得辨不出颜色,前襟束在裤带里,后摆耷拉在裤腰外,随着急速行走,照相机公文包一前一后遥相呼应,拍打着他的胸部和屁股,颇为滑稽。如果当时给我们俩照一张相,我想一定和塞万提斯笔下的中世纪骑士堂吉诃德和侍从桑丘没有任何区别。为了节约经费,我们住的是三等宾馆,吃的顿顿是牛肉面。为了能赶上第二天的班车,我们经常彻夜加班,洗来的五吋样片铺满了一地两床,我们跪在地上反复比较,优中选优,最后挑出数十张根据版式设计要求放大成不同尺寸以备后用。我多从主题思想上把关,效民多从艺术效果上考虑,所以我们经常为一张照片粗声高嗓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不得已通过电话请示领导定夺,当然领导的意见多时倾向于我,效民便以政治强奸了艺术发牢骚赌气不吃不喝,最终以双方都做一些中庸让步而达成共识。

第二次合作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时任市委书记周多明在一次座谈会上强调,会宁要挖掘老红军的资源优势,在他们身上多做文章,争取国家对会宁的支持。县上决定请老红军为时任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写信,邀请他参加会宁纪念红军三大主力大会师纪念大会,并为新建成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题写馆名。县上把这个重担交给了我,我一一地采访了当时会宁健在的五位老红军,按照他们的心声我写了请求信,初稿写成我自己都不满意,主题拔得太高,语言生硬死板,没有一点老红军的口吻。我想张效民、常琦彪二位同志经常在基层和群众打交道,最懂百姓语言,我便把这一庄严神圣的工作交于他们,他们两人不辱使命各自拿出了初稿,我综合他们的文稿形成了给总书记的书信,最后经县委政府两办修改,县委书记常守远把关定稿,70大庆办公室派专人请五位老红军亲笔签名发往首都北京。当时因中央有统一的纪念活动安排,总书记没有前来会宁参加活动,也因有纪律要求没有为纪念馆题写馆名,但总书记时刻牵挂着会宁的几位给他写信的老红军,这年大年三十他如约来到会师圣地看望了几位老红军,第二年春节又委托中办专门打电话到老红军何德林家向健在的老红军拜年。这里面也有他们两人的一份功劳。

年初,我调任县广播电视台工作。根据台情我提出了“新闻立台,栏目靓台,文艺活台,广告富台,管理强台”的办台思路,并制定了“四个十”的具体措施和目标任务,即每天新闻时长不少于10分钟,固定播出栏目不少于10个,每周的省市台播出会宁外宣稿件不少于10条,每年的广告创收增幅不少于10个百分点。对其他各项工作我满怀信心,因为有一个团结进取的局台领导班子,有一支业务精湛的采编队伍,但对广告富台,收入每年增长10个百分点我始终底气不足,最后还是在办台思路里去掉了“广告富台”的定位,保留了广告增收任务。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准确的,其他各项工作都如期完成,新闻宣传除完成县上正常工作宣传报道外,还在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节点分别开办了系列报道“辉煌X年”、“经典X年”、“见证X年”、“记忆X年”,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报道了数十年来会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的骄人成就,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交口称赞。外宣工作连续三年获得白银全市第一,在全省也名列前茅。专栏开办了《会宁新闻》、《会宁教育新闻》、《祖厉涛声》、《人物访谈》、《会宁骄子》、《名师讲堂》、《农经天地》、《红色之旅》、《文艺欣赏》、《天气预报》等固定栏目。其中《祖厉涛声》是一档民生栏目,创办之初我就提出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舆论监督为辅,多种花少栽刺”的办台原则,风风雨雨走过了将近十年,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新闻人知道,他们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展工作的,因要舆论监督势必然要得罪一些领导,得罪一些单位乡镇,得罪一些当事人,威胁利诱时时处处遇到,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过硬的本领,没有无私的奉献是坚持不下去的,好则有县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有力支持,有广大观众的坚强后盾,才艰难曲折地走到了今天。《人物访谈》最为称道的是采访了当时健在的11位会宁历任县委书记,他们以亲身经历畅谈了会师圣地数十年的发展变化,他们既是策划者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受益者。采访后不到5年,他们有一半人辞世,所以这些资料弥足珍贵。专题片《黄土魂》、《山那边》、《山菊花》《月亮背着太阳走》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大奖。文艺节目坚持县上有重大活动重要演出必录,录后必放,扩充了栏目内容,增强了电视收视率,特别是花最少的钱,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会宁春晚,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白银电视台完整地进行了转播。

会宁的广告市场机制不健全,发育不成熟,培育缺措施。五年的台长生涯,我最不自信的广告收入,也就成了电视台的短板,用木桶理论去衡量,短板最终决定了整体水平的高低。为了弥补广告收入这个短板,数任局台领导做了多年的探索,给外地人承包过,本台员工自己做过,和有关单位合作过,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无功而返。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必须要用一个能人。我绞尽脑汁想起了一个人,最后定格在这个人身上,我看中的是他诚实守信永不服输的性格,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精神,精益求精争创精品的工作态度。这个人就是张效民。我委托局台分管领导、效民的摄影好友王锐给他打电话,征求了在白银谋生发展的他的意见,他来会宁调查了解了当时电视台广告收入的现状后,曾犹豫过彷徨过,最后经不住台里几位熟人的鼓动,他还是坚定地承包了电视台的广告专题节目。

电视台工作对他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为了电视台的节目质量,为了广告创收任务,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加班加点通宵达旦,一个饼子,一杯热茶,一包榨菜是他生活的常态。如要有可观的经济收入,首先要办好节目质量,节目质量上去了,才有广大的观众群,才有稳定的广告源。要形成良性循环,活水养鱼,否则就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这是我们的共识。他很好地贯彻执行了我的办台理念,创作出了不少精品力作,最为广大观众熟悉的是和县文化馆合作拍摄的《会宁剪纸》、《会宁皮影》、《会宁民歌》、《会宁刺绣》等非遗文化申报专题片。为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他不耻下问,台里的大小领导、业务骨干都成了他的老师,他也不是全盘吸收盲目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批判地学习借鉴,他经常为了某一个学术问题和同事争得脸红脖子粗,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对双方都是一种提高。我曾形容他是一条不安分的鲶鱼,在电视台起到了鲶鱼效应。当时电视台的学术氛围是相当浓厚的,我每到他们的办公室听到的大多是学术争鸣,很少听到其他不和谐杂音。承包创收和台内自创有时候会有一些冲突,效民也会意气用事找我大吵大闹,当我说明原因陈述理由后他会心平气和地去处理去面对,多年来他和同事的关系很融洽。

效民最大的特点是舍得投入更新设备。其实他的经济是相当拮据的,有点打肿脸充胖子。他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21吋彩电还是我家淘汰的他拿去给老人看。而对工作设备他要求极高,投入非常大。我估计数年来他在电视台承包所赚的资金全部用在了设备更新购置上了。当时电视台还用的是巴掌大的家庭摄像机,非编也是老古董,没有先进模板,即使有非编也不支持。而效民的几台摄像机、非编机价格不菲,功能齐全,高端上档次,电视台记者编辑相当眼红,作为一台之长我也很失面子。不知是为了扩大影响做广告,还是果真工作所需,他还花高价购买了摄像摇臂,这在全省县级台是遥遥领先的,每当县上有重大演出,他便调动一切人力资源,不仅出动了他所有的固定临时招聘人员,还给老婆儿女有具体录制工作任务,可谓是全台上阵,举家皆兵。摇臂旋转,机位多点,一次合成。他稳坐高台临阵指挥,有大将风范。看到工作中的他意气风发,拼命三郎,我心有慰藉;看到他寒酸的家境,艰苦的生活,我又暗自神伤,我多次劝他低调一点,核算成本节约开支,设备能用就行,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家庭基础建设和改善日常生活上,他反唇相讥批评我思想观念陈旧,硬件设施落后,这对我无疑是当头棒喝,用的是激将法。

时任县委书记常守远对新闻宣传非常重视,他白天工作忙,经常在晚上10点后观看会宁新闻重播,看后都要提出具体意见和要求,要么叫我去他办公室耳提面命,要么在电话上进行训示。本来我对组织对我工作岗位的安排就有意见,到电视台工作非我所愿存在抵触情绪,经不住常书记三番五次的训斥,就带着情绪当着县委书记的面发牢骚:堂堂一个电视台编制严重短缺,新闻部只有四个记者,四大家主要领导如果各带一个记者出外,我这个台长只好唱空城计了。设备极端落后,竟赶不上一个土包子张效民的设施,演播大厅建成3年了,没钱装修,因建广电大楼,前任举债多万,现在广播电视局台网合署办公共70多人,正式员工招聘人员各占一半,一年的收入还不够30多个县招聘人员发工资,哪有钱还外债搞建设买设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少人力,二缺设备,何谈精益求精提高节目质量。我这人犟驴脾气,说话直来直去,得罪了不少领导,但对任何领导交办的任务我忠心耿耿,不折不扣地去完成。

我的一席牢骚话,以张效民为挡箭牌,本以为惹怒了书记,没想到取得了出奇的效果。不出一周常书记就带领县上的分管领导,两办主任,财政发改等职能部门负责同志来电视台调研,当场拍板决定利用市电视台搬迁淘汰的观众座椅,部分灯具,由县财政拨款,启动演播大厅装修工程。并拨专款一次性更新了采编设备,使电视台采编人员有了用武之地,也有了善事利器。后任县长王科健对宣传文化工作大力支持,斥资安装了演播厅大屏,一次性解决了20个编制,加强了采编队伍建设,开办了教育频道,为广播电视台注入了生机活力。

一年一度的记者节,我是相当不感冒,我始终认为国家设节,都是为弱势群体设的节日,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维护这些人的尊严,保障这些人的权益。儿童节,劳动节,护士节,教师节,老人节,记者节无一例外。没有一个市长节,人人都抢着当市长。所以每年的记者节我既不是热烈祝贺,也不是隆重纪念。顺应大势,大家在一块儿聚一聚,开个座谈会,总结一下前一年的工作,安排一下第二年的任务。有一年记者节,正当大家畅所欲言展望未来时,效民放了一声冷炮,扫了大家的兴,确切地说伤了我的面子。他坦言说,如果不解决某某主持人的正式工作,留不住人才的话,就是电视台长的失职。大家都清楚,尽管局台做了最大的努力,争取了一些编制,但特殊岗位人才奇缺,播音主持岗位县上多次特招,招聘的外地人员一有正式工作便有走心没守心,本地局限性又大,培养一个优秀播音员主持人不亚于国家培养一个宇航员。为数不多的几位主持人又大多是台招聘工,工资待遇低,有后顾之忧。局台已多次向县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职能部门汇报,人事问题比较复杂,牵扯到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最后座谈会不欢而散,我也憋了一肚子气,准备第二天上班收拾一下他。结果第二天上班前他老早站在我办公室门前负荆请罪,态度之诚令人动容,我的气也消了一半。平心而论他说的是真话,一点都没错,留不住人才的单位永远是死水一潭。

我这人不论是干工作还是为人处世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复杂的事情简单办。对效民的葬礼我也持这种观点。我考虑到他双亲高堂健在,儿女立业未稳,家庭经济拮据,简单了事就行。其他几位效民生前挚友观点和我截然相反,他们认为效民风风火火热热闹闹了一辈子,不能就这样默默无闻冷冷清清地走了。我想也对,举办一个生平简介仪式,就让大家再送他一程。仪式由我主持,他所在工作单位太平镇领导简介生平,他生前好友万全琳祭文。说实在,平时一般的千字文我一目十行过目不忘,那天短短的三行主持词我大脑一片空白,词不达意。特别是当宣读到众徒弟送来花圈挽幛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泣不成声。把徒弟当子女看待,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仅在工作上手把手地教,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在生活上更是无微不至地关怀。他对身残志不残的岳立华所做的一切就很能说明问题,尽管以后他们师徒有点误会。国家广电总局对县级台的播出作了严格规定,要求县级台占用公共频道,每天播出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县级台实力迅速壮大,会宁台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播出。但会宁台一直没有一个台标,这就等于生了个孩子到娶媳妇的年龄还没名字一样。鉴于台里人员少工作忙,我把台标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张效民所在的广告部。我提出台标设计要简洁明了,庄重大方,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地方特点。这看似简单其实要求蛮高。效民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构思奇妙、善于创新、工于制作的岳立华。岳立华也不负众望,很快设计出了由“会宁”两字拼音声母变形而成的台标,既像丝绸之路穿境而过,又像红飘带飞舞会师大地。经过局台多次审定决定试用,白银三县两区纷纷效仿。在效民的一再坚持下局台设宴招待了主创人员,并象征性地发给了微薄的报酬和证书。小岳结婚之时,他完全当做自己儿女的婚事,跑前跟后热情服务,还强拉我以电视台的名义致了辞。他培养的张伟军、王雪娟、权晋、李兴龙、岳立华、田菁都成为新闻战线上的排头兵。

斯人已去,生者保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