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地处乌蒙山腹地,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县18万贫困人口中,仅留守、孤困儿童就有近名。这些孩子小的只有1岁多,大的也只有10几岁。
在大山深处,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面对的又是怎样一种生活呢?
70岁奶奶带10个孩子相依为命每人每月生活费不足80元
贵州省大方县大山乡光华村,13岁的小男孩李兴健满脸稚气,别看年纪不大,他还有4个弟弟,最小的还不到2岁。
李兴健一家所在的大山乡光华村,是贵州省大方县最偏远的一个少数民族乡镇,这里居住着白族、苗族、彝族和汉族多个民族。光华村海拔米左右、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多少年来,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只能依靠种植玉米或者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李兴健一家是苗族人。村口这间五十多平米的砖瓦房住着李兴健和叔叔两家人,他们有10个孩子。70岁的奶奶是这个家族留守在村子里唯一的成年人。奶奶年迈,已经没有劳动能力,所以,13岁的大哥李兴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照顾九个弟弟妹妹的责任。
三年前,李兴健的妈妈突然离开了他们,自此,杳无音讯;李兴健的爸爸独自在江西打工,很少往家里寄钱;同样在外务工的叔叔婶婶,每年寄回家的钱也十分有限。奶奶和十个孩子的生活,只能依靠低保艰难维持着。而这个能为他们遮风挡雨的家早已是个危房,昏暗的房间里,墙壁上的缝隙、杂乱摆放的生活用品、一双双破旧的鞋子,上面早已落满灰尘。
头天晚上的土豆和豆角热一下,加上一盆水豆腐,这就是李兴健他们最常吃的东西。
8月的南方,天气湿热,隔夜的豆腐汤泡米饭,已经泛起了酸酸的味道,但孩子们照样吃得津津有味。10个留守儿童每天就是这样在田间地头玩耍,嬉戏。孩子们身体不生病的时候还好,一旦生病,就会出现大问题。
大山乡东方小学民办老师任德贵:李兴宇没人管,头上长虱子,后面的头发全都秃光,那疮有这么大,脓疮就这样淌下来。她奶奶用那种叫敌敌畏的给她涂。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10个孩子无依无靠。13岁的哥哥李兴健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在9个弟弟妹妹眼中,李兴健不仅是哥哥,还是家长。只要干完活,他就要招呼弟弟妹妹来学习。13岁的李兴健明白,要想不再重复父辈们的命运,上学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对于弟弟妹妹们的提问,他总是不厌其烦的一遍遍重复。
记者:你喜欢读书吗?
李兴梅:喜欢。因为不读书的话,长大会变成一个傻子。
你长大想干什么?
李兴艳:打工。要赚钱给我妈,家里钱太少了。
李兴健和弟弟妹妹非常喜欢学习、读书,他们相信,只有好好读书,才可以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但就是这么一个朴实的想法,对这10个孩子来说却是一种奢求。
因为李兴健这个大家庭的低保每年只有一万元左右,维持10个留守儿童和70岁奶奶的日常开销,常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上学是梦想,更是一种奢求。
任德贵,大山乡东方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20年前,24岁的任德贵就开始在东方小学教语文,如今,20年过去了,任德贵依然坚守在这里。
作为一名代课老师,眼下,任德贵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元,根本无法负担家庭正常的支出。可20年的教书生涯,他早已舍不得离开这个学校。
除了任德贵,在东方小学,还有四名老师。这所位于海拔米山顶上的小学,已经建校二十年。眼下学校有89名学生,五个年级,挤在三间教室里。李兴建一家兄弟姐妹六个人都在这里读书。每一节课,不过六七平米的教室,都会满满当当的坐满近四十个孩子。
师资力量匮乏、设施简陋,教室里的窗户破着洞,贴着纸箱子和塑料袋。坑坑洼洼的操场布满了积水,水泥的乒乓球台和两个篮球框是仅有的课间娱乐实施。
贵州,天无三日晴。说来就来的雨水顺着破损的玻璃进入了教室。就在这样的环境里,89名学生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的学习。
任德贵:下雨有时候就把后边窗户堵一下,或者把桌子像这边推一下,只要挡住雨就行了。
任老师说,每当升旗的时候,看着这些孩眼睛,他就下定决心,要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虽然他深知,这些孩子绝大部分家境贫困,他们的未来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竭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读下去,这是身为教师的任德贵最大的使命。
如果要说对他们的期望的话,我真希望他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够读到最后,因为我们送出去的初中生吧,有时候想起来也挺悲哀的,好多同学,像我女儿的这一届,能读到最后的,就我女儿一个人,就读到高中毕业考试。
13岁女孩面临辍学困境却梦想成为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13岁的陈冬梅是大山乡东方小学的学生。爸爸常年在浙江打工,已经三年没有回过家,妈妈也在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音讯。十多年来,冬梅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妈妈的离开、特殊的家庭环境,让13岁的冬梅承受了许多本不该这个年龄承受的事情。
在一次语文课上,陈冬梅写下了这样作文:每个人都有他的梦想,我也一样,在我十岁时我想上一所名牌大学。冬梅说,等她长大了,帮助更多像她一样家庭贫困的学生,摆脱生活困境,这是她的梦想。而现在,实现梦想的这第一步,自己还能否继续读书,都成了疑问。
陈冬梅:他们都说我是没妈的孩子,从小就没妈养,我都可以自己生活,我有爷爷奶奶。
这就是冬梅的家。一年前,叔叔把两个儿子也送了回来。眼下,这座房子里住着冬梅、两个弟弟和爷爷奶奶五个人。为了照顾三个孩子,五十多岁的爷爷奶奶不能外出打工。五口人的生活就靠着种些玉米勉强维持,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陈冬梅爷爷:每年的收入,种苞谷这些,一天有个四千多块钱。除掉肥料钱,工钱,播种钱,就没有钱了。
这间简陋的屋子就是冬梅的小天地。墙壁上贴着她自己写的字、画的画儿。生活的困境并没有击倒年幼的冬梅,这一切都源于她内心的梦想。
我们下面有很多孩子都不能上学,我就想说如果等将来考上大学有钱了,我要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去帮助他们,我可以教他们读书。
每一个上学的日子里,冬梅都会走这一条路。每天早晨六点从家里出发,一路向上,沿着这条崎岖蜿蜒的山路去学校。路上要经过很多狭窄的小道,并不好走。可是为了上学,春来冬去,不管天气如何,冬梅从来没有缺席过一节课。
20年来,从东方小学毕业的学生近四百名。在这些孩子们眼中,尽管学校十分简陋、破旧,但却是她们的天堂。在这里,他们开始接受教育,这里是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从生下来的那天起,冬梅从未离开过家,也不知道大山外面是什么模样。学校、家、和望也望不到边的群山,这是13岁的她对于对于这个世界全部的认识和理解。但她曾经无数次偷偷的想象过,未来她要读书的学校的画面。
那里很大,很高,有很多教室,还有很多老师。教室很宽敞的,有一个大大的黑板,还会有一个讲桌。如果能到那样的学校去读书,我会高兴的飞起来。
穷什么不能穷教育,大方县一直将教育当做县里的首要工作来抓,不断加大对教育投入。近三年来,累计拨付上级各类教育专款10亿元。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际投入4.22亿元,超过法定投入3.1亿元。但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由于财力有限,教育欠账太多,仅靠当地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年12月,恒大集团结对帮扶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扶贫团队抵达大方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大方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大数据分析,近名像冬梅、李兴健这样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孤儿和困境儿童,命运将开始发生改变。为了改变山区教育硬件的落后,恒大集团先后援建了26所学校,让孩子们有一个干净、明亮的教室上课。
距离新学期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恒大集团援建的26所学校中,第11所小学已经完工,这所学校就建在了距离冬梅家不远的地方。崭新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郁郁葱葱的植被,红绿交映的足球场,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的新鲜。
这个的操场比画的还大,好好读书能考上大学,就可以走出这个大山去城市里。
操场上,冬梅一个人走着,一圈又一圈。崭新的学校,让冬梅羡慕不已,她渴望来这里上学,但是却顾虑重重。从恒大六小回到家,爷爷奶奶刚从地里忙完回到家,冬梅试探着跟爷爷奶奶商量到新学校上学的事情。
因为每年在新学校的生活费和交通费就要支出将近千元,对于冬梅一家来说,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然而冬梅的爷爷奶奶考虑到如此一来家里就照顾另外的两个小孩子了,因此不打算让冬梅读书了,这对冬梅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彷徨无助的她,想到了向父亲打电话求助。但是电话那头的父亲直截了当的拒绝了她,这让13岁的冬梅始料未及。
说等我读完六年级就不读了,可是我说不行,我一定要读,一定要读上大学。
你现在心里有什么愿望吗?
冬梅:我的愿望就是好好读书能考上大学。
今年的暑假,在冬梅的心中非常地漫长,东方小学虽然没有开学,但是冬梅还是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踏上了上学路,她说想去教室看看。
冬梅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的记者,她不恨家里人不让她读书,她能够理解家庭的困难,但是她会自己争取,用最好的成绩打败他们。
就在冬梅为新学期是否还能上学而忧心忡忡的时候,8月9日,恒大集团帮扶团队来到了冬梅的学校,他们要在这里组织一场“爱心一对一”帮扶活动,并送来了孩子们上学用的文具和书包。冬梅很开心,有了好心人的帮助,她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
目前在大方县,已经有五百名家庭贫困、成绩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通过恒大的项目得到了资助。自年12月至今,恒大累计投入5亿元,全县援建了26所学校,帮扶大方县进行教育扶贫。不但缓解了县城一些学校简陋的突出问题,也满足了乡镇办学条件极其简陋的问题,让大方县的贫困学生不仅能有学上,而且能上好学了。
扶贫先扶智:需要“扶智”的不仅仅是孩子
大方县的教育每年都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但面临的问题依旧不少。大楼盖起来了,教室变明亮了,但缺少了学生和老师的学校仅仅只是一座漂亮的建筑。
据我们了解,即便是解决了孩子们的上学费用,依然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去稍远一点、条件好的学校上学。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只要有书念就行了,离家近点,孩子还可以帮家里干点农活。另外,当地还存在着教师数量短缺、教学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当地教育部门一方面他们积极作家长的工作,动员他们送孩子到新学校上学,同时,他们正在和一些知名高校合作,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我们总说,扶贫先扶智。这个“智”不只是针对孩子,还包括家长的“智”、老师的“智”。搞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补齐所有短板,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告别贫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