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村寨地处海拔米以上区域,山寒水冷,土地贫瘠,如何在乡村振兴上做好产业兴旺这盘大文章,大方县星宿乡“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爬哪山的坡唱哪山的歌,立足本地实际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让高寒山村“绿富美”。
王万军正在检查林下天麻生长情况。吴采丽摄
近年来,星宿乡把统筹推进脱贫主导产业发展与引导支持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布局,如今已初步形成高山冷凉蔬菜、冬荪、花卉、经果林等主导产业,实施退耕还林亩,发展天麻、方竹、生漆等特色产业。
打“山水牌”、吃“绿色饭”、走“生态路”,星宿乡多年来持续在特色产业上加大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为乡村振兴积累了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释放出产业“溢出”效应。作为我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的示范乡,星宿乡迈向乡村振兴的步伐铿锵有力。
王万军种植的一级天麻。吴采丽摄
天麻盘活林地资源
立秋后的一场夜雨过后,大方县星宿乡云峰村的王万军一大早便扛着锄头往自家背后的深山里走。他要去检查5月份种植的林下天麻有没有被雨水冲毁。
“还好,没有被冲坏。”王万军终于松了口气,沿着50余亩核心种植坡地转了几圈。
今年,是王万军返乡创业的第15个年头。从在外漂泊的打工人到返乡创业的“田秀才”,他说:“是脚下的这片林子给了我机会。”
年,王万军不顾妻子反对,毅然回到老家选择时下效益高的肉牛养殖,但由于养牛投入成本大,规模做不上去,经济效益一直“不过瘾”。
水路不通走旱路,养殖不行搞种植。星宿乡有丰富的野生天麻资源,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万军参加了毕节市组织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技术培训,接触到天麻种植技术。
“公司提供天麻种子和技术,还包回收产品,靠谱。政府带着干,肯定不会骗我们。”随即,王万军卖掉了牛,投身天麻试种中并获得成功。
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在政府帮助下,王万军成立了丽军林下种植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流转了亩林地,轮作天麻亩,并开展良品培育实验。
十余年来,王万军在保持每年种植亩天麻基础上,还驯化野生冬荪,发展种植余亩。为了利用好天麻种植的菌材废料,王万军多年来自主研发出了废料加工制成菌棒技术,建立了平菇生产厂房,解决了每年上百万吨菌材废料问题。
如今,王万军的基地成了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合作试验基地,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为使天麻、冬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种质资源保障。
尝到了绿水青山的“甜头”,王万军喜上眉梢。他的基地已经发展集制种、加工、基地、销售于一体的小规模标准化特色产业园,每年产20多吨鲜天麻,20多吨鲜冬荪,十几吨鲜平菇;每年营收余万元,并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成功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人,每户分红增收0元。
王万军在茂密的林地里找到了发家致富的特色产业,带动全乡实现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松树社区新种植的方竹。彭佑林摄
方竹打造特色生态
走进松树社区,几年前栽下的方竹逐渐封林,正铆足了劲儿生长。“再过半个月,这段通往大山乡的产业路就彻底打通了。”松树社区支书曾琴激动地说,“盼了多少年,终于实现了,产业路都修到山顶上,不仅干农活方便,出行也是四通八达。”
过去,松树社区凭借地处公路边的区位优势,成为星宿乡重要木材生意转运地,经济繁荣。后来,由于新型建筑材料取代了木材,木材经济唱衰,曾经靠卖木材发家的小村子,从当地女孩争相嫁进的“明星村”变成产业匮乏的贫穷地。
穷则思变。为摆脱困境,松树社区干部群众憋着一股劲。“辣椒、核桃、李子,啥都尝试过了,不是死掉,就是不坐果,颗粒无收啊!”曾琴无奈地说。
松树社区支书曾琴给记者介绍方竹种植情况。吴采丽摄
松树社区土地破碎,山高坡陡,水源分布不均,加上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迟迟难以发展起来。找到问题根源,松树社区决定从适宜这里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满山竹林入手。
“我们这里竹子资源丰富,每年村民靠着采集毛竹笋能赚上数千元。”曾琴介绍,经过反复实地调查,竹不仅耐旱,扎实的根系还能有防治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还能美化环境。而且竹子生长周期快,五年后就可采集竹笋,经济效益高。
因地制宜,松树社区找到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致富路。年,松树社区成立大方县鑫磊林下种植专业合作,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从桐梓县引进种苗,流转荒坡土地,推进全乡方竹种植示范基地建设。
荒坡变青山,村子美了,产业旺了,群众收入增加了。目前,全社区共种植0亩方竹,1亩进入投产期,每亩产鲜竹笋斤,合作社按每斤3元保底回收笋农采集鲜笋,可带动当地农户增收万元。
如今,油杉河景区的成功开发,让位于景区周边的松树社区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带动村里发展了不少农家乐。曾琴对全村的发展有了新打算,“我们将以方竹产业为主导,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多元化的特色产业,让生态资产转化为富民产业。”
割漆。钟欢摄
采收生漆助农增收
8月,正值割漆收漆时节。在麻岭村漆树林里,当地农户漆树上攀上爬下,提着漆桶割漆、收漆、一幅繁忙的场景。
“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我们一直致力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麻岭村驻村第一书记金安华说。
生漆是漆树的汁液,是许多木器的重要制作原料。星宿乡境内漆树资源丰富,目前全乡约有漆树90多万棵,可供采割的漆树约20万棵。漆树采割间隔期1至2年,全乡每年能采割漆树约10万棵,每棵产量约0.3公斤,每年产漆3万公斤。生漆市价每公斤多元,产值可达万元。
一直以来,漆树成为当地农户的经济来源。“生漆采割时间从夏至开始,到10月底结束,7天左右轮回采割一次,一年能采割8次左右。”金安华介绍,每个漆匠每天能采割生漆1公斤至2公斤,现有漆匠多人,每位漆匠每年毛收入3至4万元。
星宿乡麻岭村麻岭组的娄成才和妻子是当地有名的夫妻“双漆匠”。每年,在短短的3个多月,两人就能挣到7万多元。
大方漆器名声远扬,属于“贵州三宝”,大方是“中国漆器之乡”,当地品质优良的生漆是生产漆器的主要原料,生漆产业一直是代代相传的增收产业,每年夏秋是采割生漆的时节。在星宿乡,漆匠采割生漆时非常讲究“快割轻收”,割漆时出刀的速度要快,收漆时手一定要轻,保证不反复揉擦生漆,也保证了生漆的沙口和米心完整。晴天采割生漆,水分含量低。星宿乡的生漆最高能达到7分左右,含漆量达到70%,不参杂任何异物。
“下一步,麻岭村将在现有的基础上保护和扩大规模,努力提高漆树种植、管理、采割水平,促进全村漆树产业发展。同时,加大漆器开发、漆树木材深加工、漆蜡油等产业链延伸。”金安华介绍。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未来,星宿乡将因地制宜,深耕特色,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农旅结合、林旅结合、花旅结合、城旅结合,发展玫瑰花、天麻、方竹等产业,打造城乡休闲、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农家民宿等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产业、就业两业兴旺。”星宿乡党委书记彭红鹰信心满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莹吴采丽刘蓝婴
编辑 韦依
编审 王璐瑶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