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长,你们合作社今天又卖了多少钱?”
“不多,2万元,你们社呢?”
“要多你们点,2万出头。”
……
9月15日,在贵州省大方县鼎新乡辣椒收购点,盯着出货单上的金额,前来交售辣椒的各村合作社负责人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近年来,贵州聚焦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推动优势产业优先发展、优势品种优先突破,在全省选择茶叶、食用菌、中药材、刺梨、辣椒等12个特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制定产业发展推进方案,集全省之力大力发展。
正是借得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农业产业发展的东风,大方县鼎新乡以大党建为统领,通过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的方式,按“支部引领、产业铺路、群众致富”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辣椒、刺梨、食用菌等作为主导产业发展,乌蒙腹地的山野间,红、黄、白“三色”产业花开满山,处处可见好“丰”景。
红色辣椒“遍地开花”
步入鼎新乡的田间地头,红绿相间的万亩辣椒基地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忙碌的椒农穿梭其中,一幅丰收画卷正徐徐铺设开来。
“我家今年种植辣椒3亩,每亩能够收获公斤左右,按收售价每斤1.1元计,能卖余元,比种玉米划算,明年我将扩大辣椒种植面积。”常寨组椒农李文华说。
今年以来,鼎新乡坚持党建引领做强产业的发展思路,把辣椒产业作为富民增收和脱贫攻坚的有力措施,采取支部领办、党员带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采取“订单式”种植方式,规划种植辣椒亩,其中连片亩、散种亩。
“在支部的引领下,我们合作社流转土地亩种辣椒,从覆膜到辣椒移栽已带动余户多人增收,现在正是辣椒采收的季节,请群众采摘辣椒4角钱一斤,这几天每天都有七八十人人参与采摘,平均每天能采摘1.6万斤,每天工资差不多都要支付元。”新场村辣椒基地负责人罗勇介绍。
为推动辣椒种植工作有序开展,该乡提前谋划,科学育苗,成立辣椒种植产业技术服务专班、销售工作专班,解决了技术与销售问题。目前,全乡万亩订单辣椒将给椒农带来多万元的收入,为鼎新乡“辣”出一条群众致富增收产业发展路,“椒”开一朵致富红花。
黄色刺梨“甜蜜来袭”
刚踏出五一村常寨组的辣椒基地,一股淡淡的芳香迎风吹来,沁人心脾。寻味而去,映入眼帘的是个头饱满、黄灿灿的刺梨压弯了枝头,果民正小心翼翼地穿梭在茂密的枝叶中,采摘成熟的刺梨。
“今年雨水充足,刺梨外形大、口感好,我种了13亩刺梨,亩产斤左右,合作社按每斤1.3元收购,估计收入3万多元,以前这些生长在路边的野果果,哪个晓得能卖好价钱。”一大早,该村常寨组李书杰就请了12名村民前来帮忙采摘刺梨,望着漫山遍野的黄色刺梨,李书杰喜滋滋地说。
“还不到中午12点,我就摘了斤,估计摘到下午,会摘来斤左右,合作社按每斤4角钱付我们工钱,预计会有元的收入。”常寨组村民陈兰菊开心地说。
五一村刺梨种植合作社管理人员王凯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的刺梨结得很好,每亩产量在斤左右,亩刺梨,以每斤1.3元进行订单出售,可实现产值余万元,除去支付给群众的采摘费余万元外,果农可收入余万元。”
近年来,鼎新乡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及石漠化治理项目,积极引领群众栽种刺梨,在五一、新场、大井、兴启四个村发展种植刺梨余亩,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发展。如今,这个带刺的产业已发展成为群众致富的“甜蜜事业”。
白色姬菇“异军突起”
沿着新修的水泥步道进入长丰村烂坝组天然溶洞内,一排排整齐的菌棒、一朵朵乳白色蹿出菌包的姬菇,与钟乳、石笋的交相映衬,返乡创业大学生、预备党员杨臣,带领数十名工人穿着整洁的工作服,有条不紊地采摘、装箱……
杨臣介绍说,利用天然溶洞发展平菇种植,解决三大难题:一是溶洞温度保持在14-18摄氏度之间,一年四季都是恒温,解决了夏天持续高温造成平菇减产的问题;二是利用溶洞发展平菇,解决了土地资源连片整合难的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三是溶洞面积大,没有其他外来物的浸染,不受任何病虫害的干扰等,解决了菌棒易烂的问题。
经过不断发展,目前,还基地姬菇种植规模已达50万棒,年销售上入余万元。基地以“支部村集体农户”模式,带动农户乡里的群众62户人加入发展姬菇产业,白色姬菇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我们来这里工作,每天工资90元,我与老伴在这里已已经干了42天,工资加起来就是元,而且工作地点就在家门口,中午还能抽空回家喂牲口。”正在溶洞忙碌着采摘姬菇的长丰村村民张怀庆说。
而在不远处的风景村,村民何政林去年从东北引进了全套自动化设备和液体菌种技术,建成了日产1万袋食用菌菌包的生产线。目前已生产冬荪、姬菇等各种菌包万袋,实现销售收入可达万余元。
食用菌产业的异军突起,成为鼎新乡又一大支柱产业。
“下一步,全乡将坚持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继续巩固辣椒、刺梨、姬菇产业的同时,对已种下的魔芋、皂角、中药材、花椒等产业进行科学管护,突出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实现‘三色’产业向‘满园春色’转变。”大方县鼎新乡党委副书记高志如是说。(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