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大方五个一批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为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帮扶力量巩固脱贫成效,大方县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强化“五个一批”帮扶力量,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继续抓好剩余未出列贫困村和未脱贫人口的重点帮扶,构建稳定可持续脱贫长效机制,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提高脱贫质量。

选派攻坚力量充实一批

进一步压实攻坚责任,凝聚脱贫共识,调整充实一批攻坚力量,坚决做到尽锐出战、战之必胜。

县级领导重心下沉。对未出列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重新优化调整其他副县级领导进行分片包村,通过靠前指挥和深入“火线”,集中火力攻克全县脱贫攻坚中难度最大的“硬骨头”。对其他深度贫困村或一般贫困村,帮扶联系领导不变、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力量不减。

挂联单位力量下沉。对未出列的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涉及的乡镇,由乡镇党委统筹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实行“乡镇县直”的模式组建攻坚专班,县直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任专班副职,全部下沉到村、到组、到户。其他贫困村的攻坚力量由乡镇党委统筹安排,确保每个村都有一个攻坚队或驻村工作组。

精准选派第一书记。突出“人岗相适”、“人村相宜”,把经济部门干部派到贫困村,实现因村施策、精准帮扶;把党委部门干部派到软弱涣散村,推动软弱涣散村整顿提升;把少数民族干部派到民族村,推动开展群众工作。在“选”字上精准,对全县驻村第一书记队伍进行分析研判,选派名熟悉农村工作、有干事创业激情、业务能力强的驻村第一书记,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坚持长期驻村帮扶。

压实帮扶责任保障一批

结合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压实各级帮扶责任,做到脱贫不脱钩,帮扶不断档。

落实结对帮扶责任。充分发挥县直单位帮扶作用,认真落实责任、项目、资金“三个捆绑”,落细落实“”结对帮扶机制,名各级干部与6.5万户贫困家庭结“穷亲戚”。建立完善机关党支部结对贫困村党支部的帮扶机制,根据联系村实际情况帮助修改完善脱贫计划和脱贫成效巩固计划,帮助联系村发展1个以上产业,从资金、项目、技术、市场、培训等方面提供保障。

落实尽锐出战责任。按照“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健康具备履职条件”的标准要求,精准选派名优秀干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驻村帮扶,真正做到尽锐出战。构建组织部门统筹管、选派部门监督管和乡镇党委具体管三级联管体系,创新驻村干部“工作同部署、考勤同管理、奖惩同考核、纪律同监督、信息同公开”“五同管理”机制,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全面总攻。

落实严管厚爱责任。把好“方向盘”、用好“指挥棒”,把严管和厚爱都落实到位,让干部干得开心、拼得安心。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贯彻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做到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截至目前,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26名,免去12名不能胜任现职干部的领导职务,有效提振了脱贫攻坚一线干部队伍的士气。

联系企业帮扶助力一批

紧紧围绕中央、省、市有关深度扶贫工作战略部署,做好统筹协调、凝聚攻坚力量、做到真帮实扶。

强化结对帮扶。实行定点帮扶模式,通过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县内家企业和社会组织与个村结对帮扶,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人才、产业、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发展产业、设施改善、就业扶持、智力支持等多种扶贫方式,投入资金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余个,带动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助力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振乡村振兴质量。

建立“村社一体”。积极引进企业进行结对帮扶,探索“村社一体、合股联营”、“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个,扶持结对村致富带头人创办企业和合作社余个。发挥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和信息优势,通过“采购、代销、委托加工和农企直通车”等形式,帮助对接外部市场,带动2.46万贫困户9.85万人通过发展产业脱贫。

推进“两业”融合。持续推进就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完善经营主体与农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有效做法,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就业培训,吸纳有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到企业就业,拓宽群众的就业渠道,切实增加收入。同时,积极搭建扶贫慈善活动平台,引导帮扶企业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贫困群众捐款捐物、捐资助学和扶贫济困等帮助发展公益事业。

农技人才服务强化一批

充分发挥农业专家的支撑服务作用,强化对产业决策咨询、技术问题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服务。

选优配强力量。整合各级农技人才资源建立“人才库”,搭建农技人员服务平台,帮扶资源重点向未出列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倾斜。采取“一对一”产业发展精准服务,选派一批科技副职、农业辅导员到村担任农业产业扶贫指导员。目前,全县各村共开展培训场次,培训群众5.2万余人次,解决技术难题余个,推广新技术30余项、推广新品种60余个、帮助产业发展80余个。

优化资源整合。整合“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科技副职、农业辅导员、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队伍,组建农业专家产业扶贫指导组和选派农业产业扶贫指导员,围绕“农民缺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强化对农村潜在人才的传帮带。积极为每个贫困村培育创建1个以上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村致富能人共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带动贫困户户,解决人就业。

强化技术服务。全力以赴开展产业发展“32N”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开展全方位、多轮次的巡回技术服务,手把手帮带培养,使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至2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农业实用技术或技能,每村有技术能手或科技示范户5人(户)以上,着力培育一批农村实用人才,打造一支永不走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积极联系沟通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实现产业促脱贫目标。

宣传教育引导提升一批

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补齐精准脱贫的“精神短板”,达到“志智双扶”的效果。

文艺宣传下乡。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文艺搭台扬新风、汇聚脱贫正能量”三下乡活动84场次,以相声、快板、小品、歌舞和电影展播等方式,深入乡村开展一系列文艺扶贫活动,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引领作用,多措并举让文化成为精准扶贫的催化剂、加速器,激发脱贫攻坚的强大正能量。

感恩教育进村。将广播电台、大喇叭与群众会、板凳会、宣讲会结合,实现“线上平台”与“线下平台”互动融合,让群众知政策、看变化、懂感恩、转观念,摒弃“等靠要”依赖思想,变‘输血’为‘造血’,变“我想脱贫”为“我要脱贫”。在“云龙山广播电台”,用大方方言、彝语、苗语通过广播电台宣传扶贫政策、讲解脱贫致富故事,受到群众普遍欢迎。通过农村大喇叭,深入宣传良好家风、乡风、民风等内容12万余次。

典型示范到户。以“精准扶贫、典型同行”为主题,充分宣传身边的励志脱贫模范事迹,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带领群众在“学先进、树典型”氛围中比学赶超,持续引领群众转变思想,培育群众“造血”功能,让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谋求发展的意愿和能力得到有效激发,进一步凝聚脱贫攻坚合力和激发贫困户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唱响决胜脱贫攻坚主旋律。(项涛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7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