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蔬菜绿,千亩辣椒红,烤烟闪金光,猕猴桃采摘忙。 初秋时节,走进大方县理化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理化乡党委依靠农工党中央的帮扶,依据乡内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特征等,打造以猕猴桃为主的“五个一万亩”果蔬基地,逐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为群众致富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理化乡确定的“五个一万亩”产业发展布局(即发展烤烟、辣椒、蔬菜3个短效产业和猕猴桃、李子2个长效产业各1万亩以上),全乡已种植 烤烟亩,蔬菜亩,辣椒亩,猕猴桃余亩,其中猕猴桃已实现挂果面积达余亩,种植李子亩。“五个一万”产业将覆盖全乡10个村民组,惠及全乡上万人。 这是大方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生动缩影。 大方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聚焦产业选择,结合该县“3+2+N”产业布局(“3”即天麻、辣椒、大豆三大优势产业,“2”即猕猴桃、优质肉牛两大特色产业,“N”即茶叶、刺梨、蔬菜等其他产业),依托大方“中国天麻之乡”“中国豆制品之乡”“中国皱椒之乡”等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聚焦产业革命“八要素”,落实“五步工作法”,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围绕种什么 调优产业结构 大方县地处乌蒙山腹地,山多地少。作为传统农业大县,长期以来,玉米种植占据了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大半以上,成为大方传统农业种植中的主导产业,祖祖辈辈依旧种植的是稻谷、玉米、土豆“老三样”,农业大而不强、农民勤而不富成为农业发展“怪圈”。很多群众不得不放弃农业种植,选择外出打工。农民不再种玉米,到底种什么?选择符合山地种植,且经济效益高的产业,成为大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大方县猕猴桃基地,农户在用割草机除草。(大方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产业选择上,大方县委、县政府认真算细账,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将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作为脱贫攻坚“夏秋决战”中的“重头戏”,全力改变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种植观念,选准适合当地发展的优势产业,能赚钱就种、能赚钱就养。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结合产业发展优势,以“3+2+N”产业发展为主线,以特色化、品质化、市场化为导向,以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为目标,继续巩固天麻、大豆、辣椒等短效产业,猕猴桃、茶叶、李子等长效产业,实行以短养长。结合实际优选蔬菜、食用菌、猕猴桃等作为坝区主导产业,继续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农田水利、机耕便道、分拣中心、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坝区建设水平和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加快调减附加值低、市场潜力不足的传统作物种植面积,推动产业发展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显著提高。
建立县级领导推动产业发展机制,明确28名乡镇脱贫攻坚指挥长负责推进包保联系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将低效玉米调减成效作为绩效考核重要指标,抓好县乡两级领导干部示范点建设,对种植不规范、管护不到位、资金没保障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改,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效应,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改变种植习惯。 截至目前,全县玉米调减种植33万亩。其中,年完成玉米调减19万亩,年已完成玉米调减14万亩,替代种植刺梨5.5万亩、茶叶1万亩、猕猴桃2万亩、青贮玉米5.5万亩。建成亩以上坝区7个。 聚焦如何种 增加产业效益 发展新的产业,不仅要让农民会种,还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 大方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围绕“农民缺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通过实施“送技术下乡”“恒大结对帮扶”等,对全县有劳动能力的农民进行分批次有针对性的培训,确保基层一线干部群众都能掌握一项就业技能。
大方县兴隆乡果木村蔬菜基地航拍。(大方县委宣传部供图)
围绕扶贫产业的引苗、播种、剪枝、病虫防治等重点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技术指导培训。自农业专家精准服务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全县精准匹配到贫困村服务的80名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场次,培训群众人次,帮助群众解决了个技术难题,做到让贫困群众“富脑袋、富口袋”,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为最大限度发挥经济效益,大方县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着力培育农特产品公共品牌,成功打造了大方天麻、大方豆制品、大方皱椒等一批特色品牌。多渠道、多途径开拓 农产品销售市场,抓好县内县外市场产销对接。对内继续推动农产品进超市、进机关食堂、进学校、进医院、进工矿企业,实现订单生产、订单销售;对外充分用好农工党、广州天河 等帮扶资源,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农副产品市场,与千喜鹤集团、四川天味公司、江楠果蔬公司等龙头企业签订农特产品销售协议,助力大方农特产品“出山”。 强化创新发展 让产业活起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方县坚持全面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经营发展。创新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明确贫困户、农户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位置,保障农民利益,真正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采取内外联动方式,对外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和效益,并鼓励村支“两委”、驻村干部、农技人员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动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全面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 截至目前,全县已有注册专业合作社个,引进农业产业龙头企业34家,基本上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全县覆盖。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以及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逐步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变美、农民致富正逐步变为现实,乌蒙腹地农业产业发展之“花”逐步绽放。 此文刊发于《当代贵州》年第37期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 闵建华
编辑付松周梦蝶编审王铁清顾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