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的陈明忠老人,拿着一个烟袋,叼着长长的烟杆,散步在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的山道上。虽然地表还是泥土,但两旁葱郁的银杏林怒放的金黄色,足以让他心旷神怡。
“这片千余亩的艳红桃,让我们日子越过越好。”老人指着眼前绿树成荫的山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今大方县化联村境内的这些山头,曾经却是一片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覆盖率不足30%、岩石裸露率超过70%的重度石漠化区域。 提到石漠化,陈明忠老人谈虎色变,在他的记忆里,石漠化是农业生产中的绊脚石,是贫穷的代名词。大方县属于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黄泥塘镇化联村石漠化十分严重,成为农业发展中的巨大瓶颈。
如何才能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助力村民脱贫增收,实现乡村振兴?这片石漠化如此严重的乡村是如何发展瓜果蔬菜的?设施农业有没有钱赚?生产和生态如何平衡?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一探究竟。 道路畅通增强百姓“幸福感” “波光粼粼的池塘水面,一览无余,戏水跃出水面的鱼儿不时激起一圈圈涟漪……11月28日,走进大方县化联村拉荒村民组,多亩下坝田养鱼基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悠然宁静的水乡美景。
在鱼池旁边的浅水区,黑瘦的化联村村支部书记钟阳正同几个村民用渔网打捞成鱼。硕大的成鱼浅黑带黄,活蹦乱跳地“溅起”丰收的喜悦。 “没有村党支部的倾情关爱和悉心帮教,我们至今还过着苦日子,说起稻田养鱼的艰苦历程,村民陈国贤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个田坝原来是一片稻田,过去种庄稼一亩地只有元左右的营利,如今改成生态养鱼塘后,值钱了,就连我们这些老人也跟着沾光,除了领土地租金,还可以来打工领工资。多亏了村里的大能人钟明。” 大能人是谁?指着正在鱼塘边指挥网鱼的青年男子说:“就是他,我们村的党支部书记钟明,我们的领头人。”陈国贤系化联村拉荒村民组村民。
村里这个稻田养鱼塘的纯天然冷水鱼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消费者需求量越来越大。 刚开始养鱼时道路泥泞销售运输困难,钟阳多次召开群众会,在说动全体村民“先集资再争取项目支持”后,钟明带领村支两委干部和村民们一道投工投劳修通了2.8公里的拉荒村民组的通组路……在当地政府的倾情帮助下,化联村的专业合作社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现在合作社成员达多名。 辛苦付出终有回报。这块60亩的冷水鱼养鱼塘,是35户群众稻田入股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卖鱼,去年实现了93多万元的产值,链接贫困户20户参与分红,所有农户全部实现增收。 村支部书记钟阳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还将扩大规模,办起以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带领更多的村民一起致富奔小康。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略显老套的标语,深刻体现出黄泥塘镇化联村群众对道路交通的渴盼。 年,化联村村支书已经空缺半年,钟阳临危受命,短短两年多时间,就争取项目资金万元,硬化田间便道3.5公里。实现了化联村13个村民组组组通公路7.8公里,3个自然村寨通进寨路,境内公路硬化率达92%。
道路畅通了,钟阳就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带领村民发展致富产业、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产品销售,精品水果、蔬菜等农业产业驶上纷纷驶上了“快车道”:化联村的艳红桃声名鹤起,兴起了乡村旅游业……如今,化联村的特色林果、蔬菜、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富民产业蓬勃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围绕果蔬做文章因地制宜强优势 黄泥塘镇化联村艳红桃标准化建设示范基地,层层叠叠的艳红桃树顺着地势蜿蜒伸延盛开,犹如山间地头都披上了一件挂毯,煞是好看,美不胜收。 正在林间除草的化联村银山村民组村民金永刚乐呵呵地说:“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山,如今变绿了、值钱了,就连我们这些老人也跟着沾光,除了领山地租金和分红外,还可以来打工领工资。多亏了村支书钟阳。”
陈群友是化联村银山村民组最早开始种植艳红桃的种植户。 “我家栽种了10多亩左右的艳红桃,每亩产量达斤左右,水果商会上门来批发,游客来地里自己采摘,批发给他们的价格是每斤3元。今年赚了2万元。”陈群友笑着说。 化联村山丘多,田地少,为脱贫致富,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年,钟阳到化联村任村支书依始,常盯着村前荒芜的大小山丘看得入神。荒山依旧,贫穷依旧,他在琢磨如何把荒山变成金山银山,带动乡亲脱贫致富。 通过调研,一个大胆的念头闪现在钟阳脑海:开辟荒山,把艳红桃树种到山丘上。创业的艰辛一如始终。果树从投入到收益周期长,三年才能挂果。投资一时难见效益,村民们也有些抱怨:“好事不做,尽搞些麻烦事。” 面对大家的质疑,钟阳显现出对艳红桃产业百倍的信心和决心,还有他带领村民致富创业的激情。项目实施中,村民们“以短养长”发展林下种植,在桃树下套种韭菜、辣椒等矮秆作物,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年以来,通过与黄金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联合发展机制,种植艳红桃的农户从最初的4户增加到如今的69户,面积已扩大到亩。今年有多亩挂果产量万斤。目前化联村从事种植艳红桃果树的69户农户户均增收0元以上,年产值达万元。 绿化了山林,造福了百姓,带来了利润,搞活了经济。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艳红桃产业这座“绿色银行”正成为化联村生态经济的一张绿色名片。 心系群众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为了促进脱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钟阳带领村支两委干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早熟马铃薯,通过政府引导、科技示范、合作组织引领、种植大户带动、农户参与等办法,种植了0亩早熟马铃薯,带动户群众户均增收余元。如今,村合作社生产的辣椒、马铃薯、无公害蔬菜、烤烟、中药材等农产品已走进了周边城市的商场超市里,成了市民的抢手货。从而也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因此而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 “在村支部支持下,我种了2亩辣椒,养了30多头猪,每年还能另外领到0元的产业分红,日子好过多了。”看着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化联村银山村民组村民陈明强高兴地说。 在实现村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钟阳还十分注重村的各项设施建设,如,加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能够享受到整洁、优质、便利的生活。同时,他心系群众,一切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为确保化联村的可持续生态发展,他修整了村内的山塘水库、田间沟渠,完成了土地整理项目……在他的努力下,化联村的村容焕然一新,群众的生活更加优质,他对群众生活的“贴心”,换来了群众生活的“舒心”。
为了把果蔬产业做好、做大,切实增加群众收入,钟阳下了不少功夫。村党支部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钟阳通过实施党员干部示范,组建党员技术服务队,免费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党总支成员主动联系商家,拓宽产品销售和深加工渠道;加强品牌营销打造等一系列措施,推进全村果蔬产业发展。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钟阳深知自己是乡村振兴“领路人”,他用一件件暖心的实事、一串串耀眼的数字,一步步实现着自己肩上的责任。 村里环境好了,村民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更强了。“每逢重大节日,村里还会举行各种活动,给老人们发福利。”家住化联村银山村民组的朱大爷激动地说。钟阳则表示,老人是村里的长辈,也是年轻人的精神寄托, 为解决果树种植时间长、效益回收慢的问题,村合作社开发多元经营模式,山上种艳红桃林,林下种中药材,山塘稻田养鱼鸭,环环相扣,相得益彰。昔日的荒山野岭迅速变成了今天的金山银山。 近年来,化联村按照“一村一产”“一村一特”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精品水果艳红桃种植,在种植过程中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注重技术管控,不断提高艳红桃的品质。目前,化联村不少人家都开始栽种果树了,以艳红桃品种为主的桃林已经有多亩,艳红桃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香馍馍。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黄杏
编辑徐然
编审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