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星宿乡松树社区群众正在方竹苗育苗基地务工。付猛摄
8月24日,笔者在贵州省大方县绿塘乡五星村魔芋基地看到,绿油油的魔芋成片分布,10多位村民正在给长势喜人的魔芋施肥。该乡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组织形式,通过“企业+基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魔芋种植亩,打造“魔芋之乡”,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近年来,大方县把打造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保障,把建设一支引领乡村发展的骨干队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有效夯实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
游客在大方县核桃乡木寨社区体验农旅生活。罗大富摄
“党建+”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
大方县着眼乡村振兴任务需要,先后出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创建“双好双强”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指导性文件,放大“党建+”的示范带动效应,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走进大方县核桃乡木寨社区,一幅“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映入眼帘。“我们以‘党建+产业+康养文旅’为主线,引进康养文旅项目,打造集产业发展、观赏游玩、餐饮娱乐、休闲康养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及文化休闲旅游示范点。”木寨社区党总支书记姚芳介绍。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贴着这些闪亮标签的核桃乡木寨社区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打卡地,小山村实现了美丽“蝶变”,不仅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村民“钱袋子”也更鼓了。
目前,大方县建立“联村党委”6个,在产业链、合作社上建立党支部个,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部创建达标。
大方兴隆乡狮子村村集体种植基地一隅。梅培文摄
“人才+产业”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目前,大方县持续巩固提升乡村两级换届工作成果,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大力培育“懂技术、爱农村、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5.8万名,全力推动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发展。
“狮子村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规范村服务窗口,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深化农村“三变”改革,人居环境美起来了、群众口袋鼓起来了、村集体经济强起来了!”已任狮子村委会副主任的王学祥高兴地介绍。
近年来,大方县坚持做稳农业,以粮食安全为“中心”,突出发展中药材、蔬菜两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生态畜牧、水果、食用菌三大“优势产业”,持续巩固烤烟、茶叶、天麻、冬荪四个“重点产业”的“”农业产业发展布局,高标准农田累计建设13.97万亩。
穷则变、变则通。大方县星宿乡松树社区产业基础曾很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近年来,松树社区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工作,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劳动务工、政策红利、入股分红等多渠道利益联结农户,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现在,在村里领办的基地务工,每天80-元,一个月至少有元的收入。”松树社区村民黄国华笑言,自从回村务工,他顾家挣钱两不误,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大方县凤山乡谢都村美丽新农村航拍。谭勇摄
“治理+”充分激发乡村治理能力
乡村治理,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走进大方县凤山乡谢都村,浓厚的德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法制广场、清风长廊、村民活动中心,德治元素与乡村建设相融合。
谢都村依托谢都小学旧址,建设新时代“醉月草堂”书院,教授书法、绘画、儒家经典,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诵经述典成为谢都村青少年假期必修课。
截至目前,大方县成功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国家级2个、省级17个、市级87个,26个村(社区)获“贵州省村规民约示范村”称号,探索形成了“两带三治”“三个一元”“乡村治理督导员”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发展的工作经验。(项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