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互联网+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贵州宣布将全面推动大数据与中医药产业深度融合,启动贵州省中药材(大健康)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预计年,实现千亿级医药产业目标。 这份雄心的背后,是贵州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以“来一场深刻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为指引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的生动图景。
兴仁市下山镇薏仁米基地罗振飞摄
政府推动中药材产业有序发展 去年,大方县果瓦乡茶元村贫困村民陈昌书通过发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到基地务工,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子。 陈昌书走上致富路,得益于国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 年,贵州根据省情实际及时出台《贵州省发展中药材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年)》并明确“大健康、大品种、产业扶贫、山地特色”发展思路,布局黔北、黔东北生产区等五大重点种植区,重点培育生产周期短、见效快、市场竞争力强、生态效益好的优势品种加快培育重点优势品种。 为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为助推贵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在着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贵州省委、省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中药材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将中药材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有机结合,明确了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
按照规划,贵州将用3年时间,重点支持43个中药材重点县、14个深度贫困县发展中药材产业,提高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脱贫效应。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进来,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连接到产业链上,中药材产业实现有序发展。 企业领跑带动脱贫效应明显 薏谷从生产线的一端输送进去,通过脱壳、抛光、水洗……5分钟内10多道工序后,如珠似玉、散发着清香的薏仁米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另一端涌出来。既不能使薏仁氧化,又要保持它的营养成分,看似简单的薏仁加工工序里蕴含着核心技术。
兴仁农户收割薏仁米兴仁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样的技术,位于兴仁市的薏仁产业龙头企业聚丰薏苡公司已实现了突破,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企业领跑,农户跟进。年,兴仁市薏仁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薏仁加工企业发展到多家,薏仁产业覆盖全市57个贫困村,带动户贫困户户均增收元,促进个贫困劳动力就业,户均增收元。 近年来,贵州通过大力扶持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持续强化产业扶贫项目管理,不断推进种植生产组织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充分利用中药材种植基地和药用植物园等建设,重点发展旅游观光,开发药膳食疗产品等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用产业造血的方式带动精准扶贫,贵州益佰、神奇、百灵、威门等制药企业迅速崛起并领跑市场、带动农户增收。 据统计,年,贵州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带动16.42万户贫困户、52.61万贫困人口增收。 注重特色“资源大省”向“种植强省”转变 相关资料显示,至年,全省中药材(不含石斛、刺梨)总面积.85万亩、总产值.83亿元,种植企业和合作社达家以上。 产业规模不断提高,大方天麻、剑河钩藤、兴仁薏仁米、赫章半夏、施秉太子参等一批区域公共品牌基本形成,培育形成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49家。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更多群众在中药材产业链、利益链中不断获益。 贵州,正从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中药材种植强省裂变。 日前,贵州省再次提出了中药材产业新的发展目标:一年有突破、两年上台阶,力争在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攻关、扩大产业规模、拓展销售渠道、强化利益联结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确保中药材产业规模、质量和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重点推进天麻、薏苡仁、钩藤、太子参等15个重点品种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切实做大做强“黔药”优势品种。
去除外壳后的薏仁,可直接煮食兴仁市委宣传部供图
深入开展道地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绿色生产技术等研究,加强对中药材快繁技术、绿色防控、产地环境控制等共性技术攻关。 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黔药”区域公共品牌,创响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黔药”知名品牌。 集中建设一批中药材产业大县、产业大乡、产业大村,形成中药材产业集中区,示范带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确保到年种植面积达万亩,建成道地药材规模化标准化基地69万亩;打造15个黔药优势品种,实现中药材产品质量可追溯;健全中药材产业链和销售渠道,带动全省34.6万贫困人口增收。 故事·现场—— 小薏米成大产业 炎炎夏日,兴仁市城北街道丰岩村的田地里郁郁葱葱,春季种下的薏仁米长势正茂。 薏仁米,俗称“薏苡”,是薏苡仁的种子,由于它富有营养,因此是老幼皆宜的食品。中医学认为,薏米性凉,味甘淡,入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胃、清肺热、止泄泻等作用。 “世界薏米看中国,中国薏米看兴仁”。兴仁市种植薏仁米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薏仁米主产区和原产地,由于群山环绕、气侯温润,兴仁的薏仁米品质优良,亩产量高时可达公斤以上。年,农业部等九部委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第一批)进行公示,兴仁被评为全国薏仁米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种薏仁米比种玉米等传统低效农作物赚钱多了。”丰岩村村民宋德远喜笑颜开,他家去年种15亩薏仁米赚了2万余元,今年又扩大种植规模到20亩,期待更有好收成。 丰岩村主任杨仕果告诉记者,丰岩村种植的薏仁米品质优良,深受市场青睐。“去年丰岩村种植薏仁米0余亩,全村几乎户户种植,产业扶贫带动成效明显,村民们种植热情高涨。”
兴仁薏仁米加工罗振飞摄
近年来,按照国家绿色环保、生态有机的产业发展战略政策,兴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薏仁米作为重点农特产业发展,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种植水平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技术越来越成熟,薏仁米产业链逐渐延长,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粗、精深加工并肩齐驱,正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储运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有效推动了薏仁产业向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去年兴仁市薏仁米种植面积达到30余万亩,种植农户达到5万余户19万余人,薏仁米加工贸易企业余家,从事加工、销售人数近2万人,年加工能力达到35万吨,销往国内各大中城市以及出口到日本、美国及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综合年产值达50亿元,占全球同行业市场份额的70%以上,兴仁正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薏仁米生产基地、产品集散地和研发中心。去年9月1日,“兴仁薏仁米”荣获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授予的“中国好品质”称号,“兴仁薏仁米”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 大山深处白及香 6月25日,穿行在安龙县钱相街道办三道墙村的山水之间,道路两旁白及产业园里生机盎然。放眼望去,一块块田地随山势连绵起伏,绿油油的白及长势喜人,仿若铺上了一张辽阔的绿色“地毯”,直到天边。 白及为兰科植物,是中药材里的“珍稀”品种,其块茎入药,具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是诸多胃药、跌打伤药及药用牙膏、化妆品的高级原料,市场前景广阔。
村民在安龙白及产业园务工 安龙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安龙县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实施农村产业革命,以龙头企业和产业园示范带动为依托,不断拓展产业链条,以“科研院所+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合力开发和建设白及产业园,把白及产业培育成助力脱贫攻坚的新动力、新亮点和新支柱。 “安龙良好的环境非常适合白及生长,我们从年开始在安龙发展白及种植,目前主要涉及药材资源保存、种苗生产、原生态种植、产品加工与销售等。”安龙县欣蔓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综合办经理罗尚申告诉记者,依托贵州省农科院现代中药材研究所等单位创新研发白及产业技术体系,公司先后投资建立了全国技术独有、规模最大的马鞍型白及组培种茎生产基地20万平米,年培育马鞍型白及组培种茎万株,白及生态高产栽培核心示范基地余亩,每亩保守估计产值8万元,亩产值将4亿元以上。
科技支撑安龙白及产业发展安龙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组培车间内,村民龚显英正在认真工作。“来这儿上班2年多了,活不累每天3餐免费提供,每月还能收入余元,挺满意的。”龚显英笑着说,附近不少村民都到基地里打工,大伙也从传统的种植户变成“工厂新农民”了。
三道墙村云脚组精准扶贫户杨美的心里也挺美,前些年她家的5亩土地以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公司,随后自己也成为公司的固定员工,每月收入近元。“我家就在附近,骑车只要4分钟,非常方便。”杨美笑口盈盈。
白芨花开幸福来安龙县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了解到,结合“三变”改革,安龙白及产业园采取“流转兜底、就业保障、带动发展”方式,形成“科研机构成果转化、企业负责供销两端、村级合作社抓好协调服务、农户全产业链参与”的产业组织形式,推动四方共赢、强化四重收益保障、确保群众稳定增收。“我们在产业园的建设中用好扶贫资金,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保障农户利益,不少涉及农户有领到了3份收入。”罗尚申说,依托白及产业稳步发展,产业园附近的数千村民腰包鼓起来,实现了“不离土、不离乡,照样奔小康”。 声音—— 贵州省农科院现代中药材研究所副所长吴明开: 贵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独特的生态环境下形成了众多优质道地的中药材,发展中药材产业优势明显。通过对全省中药材产业情况进行调研,目前全省已获得安龙白及、大方天麻、施秉太子参、剑河钩藤、赫章半夏、威宁党参、安龙石斛、赤水金钗石斛、关岭桔梗、榕江葛根、龙里刺梨、连环砂仁等数十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相关中药材产业发展正稳步推进。 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例如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种子种苗生产不规范;中药材栽培缺乏理论与技术支撑;缺乏标志性中药材大品种支撑等。如何更好地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接下来我们继续围绕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中药材生态栽培等开展技术服务,把技术指导送到田间地头,通过技术支撑培育优势特色富民产业。在白及产业发展上,加大技术服务做大做强白及产业,大力发展10万亩白及生态种植基地,把白及培育成我省优质中药材大品种,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致富。
农户喜挑钩藤入市场 剑河县委宣传部供图
数据——
兴仁市薏仁米产业 年:种植面积30万亩,亩产.26公斤,均价在5.6元每公斤,产值4.5亿余元。 年:种植面积32万亩,亩产.48公斤,均价在6.2元每公斤,产值5.6亿余元。 年:种植34万亩,预计可实现亩产公斤,预计实现产值6.1亿余元。 随着薏仁米品种选育不断优化改良,薏仁米年产量逐年增加,种植薏仁米农户每年每亩增收元左右,增比8%至10%。
兴仁薏仁米长势喜人罗振飞摄
短评—— 黔地多灵药 治贫有“良方” 兴仁县薏农王安10亩薏仁米与蔬菜轮作,一年收入10万元,早早告别了贫困走上富裕路。 大方县果瓦乡茶元村村民陈昌书依托天麻产业,从曾经愁容满面的贫困户变成了红光满面的药材种植能手,年纯收入3万多元。 在多山地、多沟谷、土地相对破碎的自然条件下,怎样变劣势为优势,如何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为现实?眼下,贵州正立足自身山地特色、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探索着以“药”治“贫”的脱贫致富新可能。 好山好水出好药。 发展中药材,贵州禀赋优厚:种质资源丰富,气候地质条件适宜,道地药材及民族药业具有“一地产、全国用”的明显优势。 同时短板业比较明显:标准化程度不够、市场体系亟待完善、精深加工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专业人才欠缺、以药促旅经验积累不够等等。 怎样补齐短板?省委、省政府已经给出答案:遵循“大健康、大品种、产业扶贫、山地特色”发展思路,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充分衔接,建立切实有效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助推贫困户增收脱贫。 通过不断探索试水,在以“药”治“贫”的道路上,贵州积累了有益的经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合脱贫攻坚连片推进,产业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突出企业在产业保护和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中医药产业链上下游有序整合;坚持适度发展,贫困地区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区集成度有效提高;坚持产业扶贫,更多贫困群众参与其中并分享到产业增值成果。 兴仁薏苡仁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并掌握了全球定价权;威宁、赫章半夏免检出口日本、韩国等地,日益占据国际地位;贵州苗药已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 好药种得生态美,脱贫致富有“良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推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贵州中药材产业将绵绵用力,茁壮长成。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俎宇刘义
编辑刘娟编审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