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起伏的群山,巍峨的的将军山脚下,就是我的家乡。
家乡的寨子大多依山临溪而建。我们村子居住着两三百户人家,有汉族、白族、彝族、蒙古族等近十个民族,是一个以白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村落。
近年来,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国家的政策好,落实到位。村子各方面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环境越发美好,村民们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先是退耕还林,树木未长大成林前,国家还对退耕的每亩地进行补偿。转眼数年时间,哪些树苗基本上已长成参天大树。现在放眼望去,尤其夏日,满眼都是绿色,或深或浅,随着山势起伏,参差错落。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林,进入林子,踩着地面毛茸茸的草、枯枝、落叶,发出吱吱的声音,有一种舒服的感觉。看到有人来,鸟儿们欢快地叫过不停,正如诗句中所说处处闻啼鸟。不时还会看到山鸡、野兔出入,听村民说还有野猪出没,说上前年夏天,沙坝组还有一高姓中年男子被野猪所伤。数木茂密幽深的地方,枝桠纵横交错、密不透风,不见天日。如果独自进入林子还得加小心哩。
退耕还林栽的树苗,可以自己选择,也可以由政府提供,部分人家自己选择栽板栗树苗,板栗早已长大成林。一到秋高气爽板栗成熟之际,板栗林闹热极了,特别周末天晴的时候,每天附近方圆10公里以内的人们都潮水般涌向板栗林,有相邻寨子步行来的村民,也有开车从城里来的。从山脚到山腰都有摇、捡板栗的人,这批刚走,下批又来;甚至上一拨还没走,第二拨、第三拨、第四拨已来······就这样一天如赶集似的,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为什么外面来的人那么大胆,别人家栽的板栗都敢摘、敢捡?因为寨子里的人原来嫌交通不方便,前几年基本上已经搬迁到对门路边居住,现在寨子里只剩下两三个老头守护家园,他们根本不会管。加上寨子里板栗树及其他果树多的是,也没功夫管理,因此这一片板栗林成了大家公共的乐园。那段时间,我们去父亲、大哥坟边,偶尔也进板栗林看看,里面踩踏得如路一般,除了个别树巅上还有些稀疏的板栗,其它已经光溜溜的了,如俗话说“酒疯子已经过了几十发”。
生活环境变好了,村民们思路活跃起来,加上党的好政策指引和扶持,找钱的门道也多了。
如贵州黔达塑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章正才,他在外艰苦创业十余年。吃水不忘挖井人,致了富的他没有忘本,更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每次回来他都要抽时间看望乡邻和亲友,给村子里60岁的老人送去元钱和一袋50斤的大米,这样做已经持续了近10年。村子里的老人们一提到他,禁不住地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抑制不住的兴奋和自豪。
可是村子里的大部分年轻人还是照旧外出打工,村子里每年除了春节那段短暂的日子,大多数时间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年,他决定把在苏州的大部分资金撤回家乡,在家乡建塑胶厂,把村里的年轻人留住,让他们在家门口上班,既能教育管理孩子,又能赡养老人。这岂不是一取几得的事吗?他的计划得到当时大方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其鸿达塑胶厂终于在大方县顺德办事处落户。他在回乡考察中,得知当时飞雄机场拆迁农户的水窖被拆除后没有蓄水用具,决定无偿捐赠个塑胶大桶给他们,一方面是对拆迁农户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建设表示感谢,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对家乡建设的支持和关心。据了解,每个塑胶大桶可装水公斤,售价元,共计26.35万元。
还有人家祝老六,把自家及周边村民的靠河沟的承包田转让或转保过来,连成一片,开挖成鱼塘养鱼,还在小沙洲是盖起茅草亭、木靠椅,还沿溪边建小木拱桥,供人玩耍钓鱼。一天一棵钓竿50元,每天不低于5个客人,天气好时人更多;此外,他还与人合伙在鱼塘旁边开了家“将军山农家乐”,经营炒菜、牛肉、蹄花火锅、柴火鸡,生意还不错,尤其周末、节假日生意更好,平均每天纯利润元以上。他还把附近的地承包过来栽上杨梅树,杨梅成熟吸引游客来摘,摘剩下的用来泡杨梅酒,提供给餐馆里,还在树林里圈了块地养土鸡,也提供给餐馆,鸡粪用来肥土、养鱼。这样循环利用,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祝老六的这种做法,自己既赚了钱,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可以照顾老人,小孩读书。可谓一取几得。值得学习和推广。
又如养猪专业户小志华,前些年家庭贫困,父亲年迈耳聋,五十多岁才成家。他才结婚几年,父亲就撒手人寰。但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年幼的他就勤老肯干,一直跟着母亲默默的学喂母猪,前几年母亲也离开了人世。他也一如既往的喂母猪,从不间断,还给每头猪买了保险,定时消毒防疫。这两年,受心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绝大多数行业不景气或倒闭的情况下,他的养猪业却一路向好,价格节节高升,这两年赚了上百万,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志华富了并没有忘记乡亲们,他积极帮助愿意参加养猪的村民,无偿的提供技术指导,以每斤低于市场价5元的价格优惠给村里人。在他的带动下,现在村里已经有二十多户人家在养母猪。
村里这样的致富者还有不少,我相信将会越来越多。
家乡人富裕了,思想觉悟也提高,也更加重视孩子们的教育。近十年来,家乡飞出了一只只金凤凰,仅仅我们相邻的两个寨子,录取本科及以上的就不下40人,两个女生还获得当年大方县的文科状元,还有研究生、博士生,也有工程师、科研人员。
党的“脱贫攻艰”政策的实施,由于落实和推进到位,村民们尤现在不仅重视对后辈子孙的教育,还注意家庭家风的教育,重视加强自身的的文化修养。原来村里大部分老年人和无业青年,一有时间就聚众喝酒、打牌、赌博,甚至不时惹是生非,给村里和派出所制造麻烦。现在哪些无业青年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事情做了,多数老人每天接送、管理孩子上下学,有时间看电视、跳广场舞,各忙各的一份事儿。
原来哪家修房子,要请全寨子的人帮忙,背好长时间的建筑材料。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陈家修第一栋田字型平房时,寨子里上百人到几公里远的地方背沙,背大水泥砖,背的队伍绵延数百米,爬坡下坎,像蛇一样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蜿蜒前行,一天四个来回,房子修了三年才完工。现在实行村村通、组组通、甚至户户通,有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货车直接把材料拉到修房子的地方,上千平房的房子,几个月就修结束。多数人家建起了高大、宽敞、明亮的平房,甚至还建起了漂亮别墅、洋房,有的人家还留有绿化地栽花草树木。比城里哪些商品房不知要好多少倍?让城里哪些人也羡慕羡慕咱们农村人。说到交通运输,记得当初寨子里有一个叫李飞的在城里上班,弄了一辆“亚马哈”摩托车开回来,大家羡慕得不得了,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还有赵家赫赫有名的马车队,最初老爷子带着儿子们拉马车,五个儿子每个有一驾马拉车,当初我家盖房的时候,就是请他家拉的五车石棉瓦。后来儿子们把马车换成了拖拉机,拖拉机换成了宜宾车、川路车,现在变成了由孙子们的四桥车组成的“零点”车队。赵家三代人车队的创业史、发展史,就是新中国半个世纪经济发展的缩影。
而现在,轿车几乎遍及城里乡下,家家户户,有的人家还有几辆,担心的不是没有车,是没有停车的地方,哪一家办大屋小事不是各型各类的轿车、越野车成排成串,绵延数公里?前些年,这种场面想都不敢想,只有偶尔在影视剧里看到。最可喜的是,近年来家乡先后建成、开通毕节飞雄机场、杭瑞高速、黔大高速、东清高速、成贵高铁,尤其成贵高铁、杭瑞高速就在寨子左侧的隧道里穿过,有几十米路还在我家地里穿过哩!从村子里步行,十几分钟就可以到高铁站,早上坐高铁去成都、昆明或者广州,如果没有什么事情,下午或者晚上就可以赶回来。稍远点的飞雄机场离家也不过过十多公里路。一天内可以出山看海,上天入地。正如歌词里唱的,“一条条巨龙,穿山越岭,重此山不在高,路不在遥远……”。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谁带领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如此惊人的奇迹?是谁让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民走上整体脱贫奔小康的光明之路?历史上有何朝何代的老百姓过上这样美好幸福的日子?是中国共产党,只因为中国有共产党这样英明、伟大、正确的党领导下,才带领全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美丽富饶的家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我们美满幸福的生活!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庆幸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能够生活在这样伟大的国度,我们应该感到骄傲、自豪,感到幸福;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努力工作,只争朝夕,争创佳绩,报效家乡,报效祖国!
祖国、党、家乡——永在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