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大方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http://m.39.net/pf/a_4895887.html

“三年前,我们一家还住在大方县凤山乡银川村,一家五口挤在一间破房子里,家里种的3亩苞谷地和散养的牲畜是全部经济来源。”说起以前的生活,过了半辈子穷日子的刘开文感慨万千。  年9月,家住毕节市大方县凤山乡银川村的刘开文一家,从居住了几十年的“山旮旯”搬进大方县凤山乡恒大幸福二村。搬出大山,住进新房,他望着眼前一栋栋漂亮的楼房不禁感慨:“要感谢现在的好政策,一家五口从一间破房子搬到了两层的楼房,这样的好日子以前从来没有想过。”

大方县城集中安置点——奢香古镇吴学毅摄

“窝在穷山上,住的土坯房。缺水又缺粮,两眼无光芒。”这是大方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前,大多数群众的真实写照。为彻底改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状,大方县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帮助深山区、石山区贫困群众挪穷窝、断穷根是最现实的选择。  自年实施精准脱贫工作以来,大方县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分批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已在30个乡镇建成42个安置点,在县城建成集中安置点奢香古镇,分批次完成了名贫困群众的大迁徙。

大方县六龙镇恒大幸福三十三村全景梅培文摄

如今,刘开文夫妇经过培训后被安排到恒大蔬菜大棚里面就业,两口子每天按时上下班,工作、照顾儿女两不耽搁。想起今后的幸福日子,刘开文笑着说:“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摘掉贫困的帽子,让一家人过上新生活。”  大方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拓宽生存发展空间的重要抓手,着力解除搬迁群众在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后顾之忧,因地制宜分别配套了养殖、种植和旅游等产业,落实好搬迁安置点产业配套、医院、学校、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配套服务设施,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最大限度释放易地扶贫搬迁红利,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大方县恒大幸福二村及大棚基地龚小勇摄

按照“党委主导、部门主管、支部主责、党员主推”组织架构,大方县积极探索“五共五聚”模式(即:组织共建,聚焦堡垒强统筹;服务共抓,聚焦民生促入住;治理共商,聚焦和谐保稳定;产业共谋,聚焦收入防反弹;富裕共享,聚焦未来奔小康),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安置地党建活力,释放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红利。  既要搬进新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原来居住在大方县六龙镇营盘村的贫困户徐丽,搬进县城集中移民安置点奢香古镇后在古镇里务工,彻底改变了她一家的生活。同样,搬进大方县雨冲乡幸福九村的村民彭其会在陶瓷园区上班,丈夫应聘在物业公司工作,俩人工资加上村里的大棚、养殖场、门面商铺租金分红,每月在元左右。

大方县凤山乡恒大幸福二村社员接合自身优势搞起了第三产业武荣辛摄

作为大方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的奢香古镇是恒大集团结对帮扶大方县建成的精准脱贫项目,共安置搬迁群众户人。面对庞大的搬迁人口数量,奢香古镇紧盯搬后怎么办的问题,按照全面摸底、全面培训、全覆盖就业、突出文旅结合等工作思路,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搬迁群众有事可做、有业可就、有钱可赚。

大方县凤山乡恒大幸福二村张正英老人颜亨祥摄

在奢香古镇的箱包制作车间,来自大方县鼎新乡水塘村的搬迁群众李发敏正在赶制一批书包。“在老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衣服永远干净不了。搬到这里后,街上到处都是干干净的,还能在家门口挣钱,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在箱包扶贫微工厂工作2个多月的李发敏,每月能拿到多元的工资。  截至目前,大方县在安置点周边建成蔬菜大棚栋、采摘园35个、观光基地13个、牛超市6个、肉牛养殖场18个、扶贫车间38家,解决了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通讯员陈忠友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汪瑞梁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