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湖南省邵东市秋实生态农庄内,多人在一网红摇摆桥上荡动时,桥面突然下坠,导致二十多人入水。该农庄负责人表示,当天并未造成人员受伤。目前,秋实农庄决定对所有项目进行整改检修,暂时闭园。
近年来,“网红桥”突然火了。因为成本较低,建设简单,“网红桥”几乎成了一些景点的标配。又因其简单“魔性”的玩法和强大的解压属性,让游客纷纷前往打卡。今年2月12日,贵州毕节大方县奢香古镇网红桥突然发生断裂,导致多人受伤;年,某地一女子在“网红桥”摇荡被甩下桥,致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年,某地游客从“网红桥”上跌落在早前坠水的游客身上,导致其腰部受伤严重……
游客受惊受伤,却带来维权方面的困难。游客往往认为,网红桥存在安全隐患,是导致受惊受伤的主要结果,景区必须承担民事责任。而景区又会强调,网红桥不属于特种设备,没有安全隐患,是游客使劲晃悠的结果。由于缺少强制性标准,往往是景点自己造桥自己修,至于桥坏的原因,往往拿乘客的命才测试出来。
《旅游法》明确规定,景区经营者必须听取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游玩设备有必要的安全设施及制度,经过安全风险评估,满足安全条件,才可以对外开放经营。但由于“网红桥”不属于特种设备,因此游走于质监部门的监督管理体系之外,也让监管部门进退两难。
因此,急需为“网红桥”的建设和使用制定一个标准,比如,网红桥的桥墩是使用混凝土还是钢架,钢丝绳、木板、扣件、锁丝以及防撞气垫等,应该执行什么样的标准,网红桥最大限度可以承担多少人在上面一起晃悠。各地相关部门不妨先行探索出台类似标准。
进一步说,“网红桥”以及玻璃栈道、蹦床、滑道等游乐项目的跟风泛滥,也折射出一些景点在满足游客体验感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参与感”“沉浸式”“数字化”是景区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但沉浸感并非就是感官刺激,虽然它们是打动游客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也不是最佳方式。打动游客最好的方式是触动游客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引发游客的最大共鸣。特别是在当前旅游市场同质化现象增多的背景下,打动游客不是在同质化上做注释,而是在差异化上做文章,要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让景区的项目与游客情感发生共振、产生共鸣。
文旅高质量发展,留量比流量重要,内容比形式重要,风情比风景重要,运营比建设重要。这就需要景区景点更加重视通过文创IP来增加沉浸感。即使要上一些刺激性风险性项目,也要有一些强制性标准来保障安全,通过等级标志来明辨消费者的水平,把安全红线变成安全网,彻底兜住游客的安全保障。而不再仅有一条粗放的安全红线而导致“大意失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