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鼓快书一段精彩的历史过往日照新闻网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些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说起渔鼓快书,在莒县峤山一带,年龄稍大的人可能会知道,它是一项能够说唱结合的民间传统技艺,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在农村大集上,民间老艺人敲着鱼鼓,说唱《岳飞传》《杨家将》等一些老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民间传统技艺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莒县峤山镇王家朱里村,有一位说渔鼓快书的老艺人,他平日里最大的乐趣就是敲起他的渔鼓,说上一段精彩的历史过往。新作品,歌颂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初春的日照,乍暖还寒。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莒县峤山镇王家朱里村王佃相老人的家中,虽然王佃相老人已经70岁了,但精气神十足。王佃相老人拿出他心爱的渔鼓,向记者介绍了渔鼓的材质、发声原理以及老人以往自己创作的许多作品。“我的许多作品都被莒县文化馆收录保存了,大多数的作品,都是根据当下的国家热点而作,最近我的创作中心放在了‘抗疫’这方面。”王佃相老人侃侃而谈,眼睛里放光。别看王佃相老人年纪大,但是对渔鼓的热情却不减,隔三差五他都会会在村委文化大院给村民们来一段渔鼓快书,有时说唱的曲目是反映劳作、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都贴近百姓的生活,容易引起共鸣,因而能长唱不衰。如今,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农村的发展变化也是日新月异,王佃相老人也有感而发,创作了新的作品,歌颂百姓的幸福生活。莒县渔鼓快书在莒地传衍数百年,传统书目始终是腹本传授,基本保留了原貌。渔鼓快书最早是道人“唱道情”,劝人行善的一种形式,后逐渐脱离宗教意义,成为民间一种娱乐说唱形式。一个人、一张渔鼓、一副竹板,即可演出,在庙会、集市、石街房、村头地角等,随地可唱。渔鼓快书不仅能独立说唱,也可以穿插在戏剧中演唱。因此,可以说道情是黄河流域文化孕育出来的一个民间说唱艺术品种,这一种表演形式是与大鼓书相似的民间传统曲艺。表演起来就叫打渔鼔,说道情。渔鼓书也叫快嘴子、巧舌子或评书,与山东快书有密切的关系,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说唱形式。20岁学艺,如今已坚守50余年对于渔鼓快书的说唱要领、渔鼓的制作要求,王佃相老人可以说已经了如指掌。渔鼓快书讲究是三尺三的竹筒,一端蒙上围心皮,拍出来音量好,我拍拍你听听……必须要唱清喜怒哀乐这四个字,喜有几种喜法,哭有几种哭法。王佃相老人介绍,自己年轻时就喜爱艺术表演,经常参加一些文艺活动。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临沂地区的一家文艺团体巡回演出来到村里,一位老师说唱的渔鼓快书一下子让自己着了迷。从此,渔鼓快书就成了王佃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时,20岁出头的王佃相从学习制作渔鼓到尝试自己创作作品、进村入户表演……慢慢地他的渔鼓快书在十里八村已渐渐有了名气,现如今70岁的王佃相老人,坚守渔鼓快书已有50余年。“渔鼓快书既能说、又能唱,很适合农村观众,有时候一开始说唱就能围一大圈人,老百姓都非常喜欢,现在随着文化生活的丰富,这种渔鼓快书越来越少见了,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文化,年,莒县渔鼓快书被日照市列为非遗文化传承项目。”莒县峤山镇文体站长柳运东说道。只有更好地传承,才会永远鲜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十字横担一条梁,十字加上一撇念了个千,赵匡胤千里迢迢送过京娘,九字……”“村村庄庄都变了新样,那新楼房,一趟趟,到晚上电灯明又亮,村村都建起了小广场,父老们跳舞健身把歌唱……小康生活幸福长,下一回,下回俺再接着唱。”“渔鼓声声响四方,乡情难解又难忘。手捧渔鼓天天唱,中华文化永传扬……”伴随着清脆的渔鼓声,周围的观众都随着节拍拍手给王佃相伴奏。“渔鼓快书好听,词通俗,曲好唱。”村里的大爷已经习惯了王佃相老人渔鼓声。王佃相老人唱完自己的经典作品后,跟记者谈起,自己还结合当下实际,创作了有关抗击疫情的传唱曲目。“前些日子,疫情形势紧,我努力创作更加具有时效性的作品,还会经常在村文化大院里给村民表演,让村民们都知悉国家政策,从自身做起,少聚集、餐、勤洗手,出门戴口罩。”王佃相老人说道。“年龄越来越大,能为老百姓表演,是我最开心的事,能把这个技艺传承好也是我最大的心愿。”渔鼓快书不能仅停留在书页上,只有传承在人身上,它才会永远鲜活。王佃相老人多年来,在坚守中让渔鼓快书随时代发展,让渔鼓快书更加广泛地进入大众的视野。(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杨辉/文特约记者宋年升/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82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