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约道路》一书中有这样一些描述,每每读来都让人痛心——“睡稻草做的床垫,盖秧被”“穿自己织的土布衣,住茅屋”“孩子生在灰堆里”“生小病请土郎中,拔草药煎喝,大病没办法,只有死”……
这是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老人曹友明回忆里挥之不去的生活。千百年来,贫困两个字像厚厚的阴霾笼罩着贵州大地。 摆脱贫困、丰衣足食,是贵州各族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千百年来从未停止奋斗。 万、万、万、0,分别是贵州年、年、年、年底贫困人口的数量。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减贫人数近千万,为全国之最,谱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 千年追寻,今朝梦圆;全面小康,成色十足。
8月31日,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云顶紫色花海进入盛花期,阳光下层层叠叠的紫色马鞭草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观赏(乔启明 摄 贵州图片库发)
脱贫攻坚打了漂亮仗 对铜仁市万山区旺家社区搬迁户王菲来说,小康就是“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家门口务工增收、小孩就近入学”。如今,这已是她生活的日常。 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搬”是唯一的出路。贵州率先打响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让万贫困群众从以前居住的土坯房、茅草房、危旧房搬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牢固的新房。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在全国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从搬迁“前半篇文章”探索的“六个坚持”,到后续扶持“后半篇文章”的“五个体系”制度性安排,确保了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产业扶贫是根本之策、长远之计,贵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从种植到销售、从丰产到深加工发展势头良好。贵州茶叶、辣椒、李子、蓝莓、太子参、金钗石斛等种植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农业增加值增速连续4年居全国前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就业稳则民心安。贵州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万劳动力,通过“八个一批”新开发就业岗位、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加强有组织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等举措,让人民群众有事做、有收入。
7月7日,在丹寨县金泉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培训班上,搬迁群众在学习苗族刺绣和织锦技艺(黄晓海 摄)
巧借“东风”,携手攻坚。贵州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历史机遇,年以来,7个东部帮扶城市累计向贵州投入财政帮扶资金.99亿元,实施帮扶项目个。 乘势而上、尽锐出战,贵州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脱贫攻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选派了21.32万名干部到村开展帮扶,为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 优化细化战术打法。贵州按年度分季度压茬推进系列攻坚行动。连续3年开展“春季攻势”“夏秋决战”“秋后喜算丰收账”“冬季充电”等行动,在收官之年遭遇疫情、灾情的影响下,连续开展“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系列专项行动,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基础设施建设跑出加速度 对榕江县计划乡加宜村村民蒙祝保来说,小康就是“柏油路通到家门口、手机信号通到全世界”,流畅的网络使他在村里就能直播卖货,而便捷的交通让山里的农产品迅速快递到全国各地。
榕江县计划乡加宜村发展起了民宿经济。
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路先行。昔日“连峰际天、飞鸟不通”的贵州,今朝“大道通衢、八面来风”。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一直是贵州人的梦想。年11月,贵州全面启动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改变了千万群众的生活方式。 到年上半年,贵州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人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路通百业兴。打通了交通动脉,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修起了漂亮的楼房,开上了小汽车,乌江源百里画廊游客络绎不绝,化屋村发展起了旅游经济。 从年开始,贵州先后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组组通”,加上高铁、民航“市市通”的深入推进,贵州不仅打开了山门,而且作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不断凸显。 网络扶贫为乡村赋能,“宽带贵州”“村村通”“小康讯”等网络基础工程深入推进,贵州基本实现了全省行政村%通光纤宽带和4G网络。 “黔货出山”渠道更加畅通,紫云红芯薯、望谟芒果、晴隆艳红桃、沿河空心李、威宁“三白”、纳雍“三红”、赫章核桃、榕江百香果、从江食用菌等各种优质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飞”出了大山。
年7月1日,黔西市五里乡开展联校制音、体、美教师送教下村校教研活动。
“3+1”保障提振精气神 “每天来回要走15公里山路,教室是农户家堂屋,树桩做支架,木板做课桌,20多名学生分4个年级共处一室,教师只有一个,上的是复式班和苗汉双语教学。”这是大方县星宿乡麻岭村第一书记金安华90年代求学的经历。 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团结村,曾经属于极贫乡镇石门最偏远贫穷的村落,很多人读不起书,文化素质不高。如今,幼儿园成为村里最美的风景,园内有大滑梯、钢琴、多媒体教室及多种幼儿玩具,并配有现代化设备设施,学校食堂还聘有专门的营养师。 从“能上学”到“上好学”,贵州开展了长达10余年的“两基”攻坚,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许多人的命运因此而被改变。 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贵州率先在全国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网,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全面完成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合格村医配备,让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看得起病。 从“忧居”到“优居”,贵州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累计实施约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对30.6万户透风漏雨和7.12万户人畜混居房屋进行全面整治,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梦想得以实现。 从“望天水”到“喝好水”,贵州实施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攻坚战,在全省大兴水利建设,万农村人口用上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 连续多年交出“十件民生实事”圆满答卷,贵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3+1”保障等民生短板全面补齐,人民群众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实现根本性转变。 新的征程上,贵州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不懈创造高品质生活,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席忞禾管云
编辑罗亮亮 编审吴文仙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