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着力规范提升合作社,村党支部要在办好合作社上下功夫。
脱贫攻坚战犹酣,合作社工作怎么干? 冬天农闲,正是“充电”的好时机。11月15日至30日,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全省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辅导员分别在浙江嘉兴和省内贵阳、盘州、安顺、湄潭等地,开展9期共余人次的培训。 这次培训由农业农村部干部管理学院承办,是近年来我省农民合作社领域组织的最大规模的培训班。 培训内容包括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的联合与合作、合作社与乡村治理、社会化服务的探索与实践等。 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课堂培训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这既是一次“取经”意味浓厚的“充电”培训,也是一次战斗间隙的“沙场练兵”。 厉兵秣马,砥砺前行。 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88万户,注册资本亿元。合作社覆盖了全省88个县(市、区)的所有乡(镇),每个村(居)平均有4个合作社。合作社已成为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实施主体。 12月底,笔者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合作社发展的先进经验,感受到他们朝气蓬勃的发展脉动。
黔西县林泉镇辣椒专业合作社,社员在辣椒种植基地采摘辣椒。罗兴祥摄
■党建引领,村里人办村里事
入了冬,瓮安县猴场镇金竹村,大棚里的豌豆尖长势旺盛,新栽的大葱就快出苗。
虽不是蔬菜生产的旺季,土地里依然生长着希望的气息。 “我们走的是支部引领下的合作社发展路子。”金竹村党总支书记王坤说,近年来金竹村组建果蔬专业合作社和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扶贫产业网格化管理、搭建平台、产销对接、利益联结等措施,发展蔬菜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
多名合作社社员在锦屏县新化乡境内的蔬菜基地里移栽西兰花蔬菜苗。李必祥摄
金竹村有20来年的蔬菜种植基础,但因为以前都是农民各自为户,规模小、品质参差不齐,只能提篮小卖,产业一直没能壮大起来。 年,由金竹村村委会与5名致富带头人组建金竹果蔬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蔬菜种植。 通过两年多的发展运营,金竹村把合作社的基地作为群众的试验田,为群众找准了产业发展路子,消除了产业发展顾虑,用利益联结直接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让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用利润分成的方式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王坤告诉我们,党建引领保证了合作社的规范运营。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公示上墙,经营方向集体决策,每一笔账都清清楚楚,公开透明。 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村党总支的努力,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也决定了合作社发展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务属性,是金竹村产业成功的关键。
丹寨县卡拉村建立“支部+合作社”模式,在支部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大力发展鸟笼产业。黔东南州委宣传部供图
历数全省各地,党建引领是合作社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盘州市,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联村党委+支部+合作社+产业+农户”的方式,与农户紧密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将村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有资金、村集体生态林、湿地等资源入股到合作社发展产业,实现全域产业、全域生态、全域旅游、全域扶贫、全域治理。 在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党支部把全村办成一个合作社,把分散的责任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以“三权”促成“三变”,把“死资源”变成“活资本”,小支部起了大作用,小农户变成“大股东”,村庄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全省全国学习的典型。 在毕节市大方县,箐口村探索出“酿蜜”模式,把党支部比喻成蜂王,围绕党组织建设,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共同筑牢抱团酿蜜的“蜂巢”。仅用3年时间,就把一个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
在大方县箐口村村委会主任张凌看来,合作社的目的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带动贫困农户稳定脱贫、增收致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二者是统一的。而且合作社用村里人办村里事,自然是全心全意,毫无保留。
贵定县昌明镇贾戎村村民自发成立种养殖合作社。石银超摄
■组织农民,激发内生动力
“把村庄当成公司来经营。”
这话放在三年前,没有人相信。三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颇具启发意义。 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没有资源、没有产业,是个典型的空心村、空壳村。年,全村户人中,贫困人口有户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4%。 发展为了钱,发展需要钱。可是,没有钱来发展。对于箐口村来说,发展似乎是一个不可能破题的“死结”。 年,张凌返乡参选箐口村村委会主任时许诺,要用三年时间彻底改变箐口村。 三年时间,箐口村做到了,张凌做到了。 他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是16个字:党建引领、深化改革、组织起来、共同富裕。
黔西县林泉镇兴黔盛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员工正在分拣包装猕猴桃。罗兴祥摄
箐口村村支“两委”经商议,决定打破专业合作社在发展方面的瓶颈,成立贵州聚合同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整合全村原有的合作社为公司股东、群众为合作社的股东,建立“1+N”管理模式(1个公司+N个股东),由公司分配资源,以公司模式运作,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 为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村里的实际,箐口村创新了多种分配方式。合作社收益的60%作为参与入股群众的利润分成,30%作为合作社收益,10%作为集体经济。 对于缺乏资金、不懂技术、只有土地,还想发展产业的村民,由合作社出资金、技术和管理,农户投工投劳。 除了土地,群众还可以把房屋、车辆、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入股到种植、养殖、劳务等不同类别的合作社,再由公司统领合作社实现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贫困农户可以把产业扶贫资金和“特惠贷”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分红。
剑河县南明镇台沙村红麟种养殖脱贫专业合作社大球盖菇采摘现场。欧秀锦摄
“关键是激发了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毕节市农业农村局农经站负责人顾国分析说,箐口村的发展模式通合作社整合资源,化零为整,不仅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还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群众的财产性收入,保证了他们想发展、谋发展、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同时省去了流转土地和劳务的开支,让公司和合作社得以轻装上阵,以较小的投入撬动了村庄发展。 箐口村发展猕猴桃产业,起初路不通,水泥柱子只能靠肩挑背驮。很多群众肩膀上垫个枕头就上阵干活,硌出血了接着干。 为了产业长远发展,村里倡议大家集资修路,60多岁的周其勋老人二话不说,将养羊10年的5万元积蓄悉数捐出。 ……
毕节市委领导到箐口村调研后深受感动,决定组织市直各个部门支持箐口村发展。
年,箐口村脱贫出列。年贫困人口全部清零,还带动了周边4个村发展。到目前为止,全村亩土地有亩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替代种植的猕猴桃和李子逐渐进入丰产期。 箐口村的老百姓不等不靠不要,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内生动力,才是村庄巨变的源动力所在。 合作社的发展其实本质上是一个“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箐口村的经验启示我们:财力有限,民力无限。 只要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瓮安县银盏镇木老坪社区草莓种植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种植草莓30亩,带动10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增收2万元。
■产业蝶变,脱贫攻坚有作为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最有效、最直接、最管用的途径。岑巩县大有镇统口村村民侯治富对此深有体会。
统口村工程性缺水严重,因“零产业”而成为岑巩县的“后进村”,一直是贫穷的代名词。年,全村户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户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3%,村集体经济负债4.8万元。 那时候,侯治富的全部营生就是种玉米,一年到头勉强糊口。经济困难到连每年新农合的多元钱都拿不出来。年,侯治富突发脑溢血,所幸在多方救助下捡回一条命。 年,统口村组建党建联社,引进企业发展优质牧草种植及系列产品加工建设项目。产业以村党建联社为纽带,公司发展牧草种植、种苗培育、饲料生产、畜禽养殖、食用菌材、新型环保板材、生态纸浆、生物质能源及新材料等产业,合作社组织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和整治、除草、施肥管理、牧草收割、种苗代育、加工青贮饲料、种草卖草等方式获得收入。
镇远县羊坪镇利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养殖的羊子。吴贤和摄
统口村由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产业嬗变之路,脱贫攻坚步伐明显加快。当年,统口村就提前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年,侯治富也加入到牧草种植合作社,很快脱了贫。 截至目前,统口村共种植优质牧草多亩,养殖肉牛多头。合作社今年预计分红50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超过万元。 12月21日,统口村又传来喜讯:企业用牧草生产的板材试制品下线,很快就能正式投入生产,多家经销商早早地拿下了这款产品的代理权。
印江自治县板溪镇泉溪村村民领到分红金脸上乐开了花。梅亚军摄
在贵州,像统口村这样因为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产业巨变的村庄比比皆是。各地通过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合作社已成为或正在成为带领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载体,有效加快了脱贫攻坚的步伐。 合作社生产服务涉及产品覆盖了全省所有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涌现出龙头企业带动、村支两委推动、专业大户带领、产业发展引领、脱贫攻坚给力等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初步形成了多产业、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经济发展格局。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实施意见》。 意见明确,要通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紧紧围绕茶叶、食用菌、蔬菜、生态畜牧、石斛、水果、竹、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油茶、辣椒等12个特色产业,坚持走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之路,培育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升新型经营主体适应市场能力和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能力。 笔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下一步,全省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工作的调度和指导,依法依规清理“空壳社”,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全面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农民合作社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民合作社带动小农户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水平,为我省与全国人民一道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文陈毓钊
李坦东韩聪 游幸
编辑游正兰
编审方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