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下养殖鸵起致富梦

冬日午后,沿着大方县鼎新乡水塘村以鸭组盘山公路而上,曲径通幽处,一大片葱郁的树林跃入眼帘,林下,一群体型巨大的鸵鸟扬起长脖子嬉戏打闹,撒欢奔跑。欢快的“嚯嚯”声、逐闹的扑腾声,使寂廖的山野充满生机与活力。

“鸵鸟饲养技术简单,它浑身都是宝,鸵鸟皮是高档皮具的原材料,鸵鸟蛋可以孵仔,蛋壳还可以做工艺品,而且生长速度快,这些鸵鸟才喂得一个多点月,就增重10余斤……”正在给鸵鸟喂食的王开荣兴奋地介绍。

现年40岁的王开荣是水塘村人,因家庭贫困,18岁时便前往福建打工。通过数年的打拼,凭着灵活的头脑及勤劳苦干,于年组建了自己的装修队,实现了从工人到“老板”的华丽转身,一年能挣20余万元。

年,王开荣在回乡过年时,受邀参加鼎新乡返乡创业人员座谈会,会上,知悉了国家对农民工创业的一些扶持政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经过深思熟虑,年春节过后,王开荣赶回福建,解散了施工队,将多年积攒的余万元资金带回老家寻求发展。

年3月初,在鼎新乡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人员的建议及指导下,斥资万元,流转土地50亩,搭建平方米的规范化厂房,引进设备,购入只比利时兔,发展养殖业,经过精心管护,次年10月,除去各项开去,纯赚30余万元。趁势而行,年初,王开荣将养兔规模扩大到余只。

今年9月初,按签订的销售合同,王开荣去威宁给商家送兔,返回时,偶然经过一处鸵鸟养殖场,恰逢该场正在销售鸵鸟,看到1只斤左右的鸵鸟卖出2万余元、1个鸵鸟蛋卖出元的价格的场景,王开荣很是震撼。通过与场主交流,了解到饲养鸵鸟的周期短、收益快这个信息后,王开荣萌生了养殖鸵鸟的念头。

王开荣是一个有心人,他深知只有掌握一整套的鸵鸟养殖技术,做到未雨绸缪,方能保证喂养成功率。通过对场主采取软磨硬泡,并许之购买其幼鸟的方式,王开荣获得在该场学习养殖技术的机会。半个月的时间里,通过努力学习、实践,王开荣把饲料配备、疫病防治等一整套技术掌握得纯火炉青。

回乡后,办理相关养殖证件后,王开荣拿出口袋里还未捂热和的15万元销兔款,从之前学习养殖技术的鸵鸟场订购了40只幼鸵鸟,开始了他的鸵鸟养殖之路。

“鸵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超强,可耐40度的高温和抗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抗疫能力很强,喂一个多月了,没一只生病的。而且耐粗饲,苞谷草、青草、荞麦杆甚至树叶都可以用来当饲料,饲养鸵鸟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简单,”王开荣开心说道。

王开荣算了一笔经济账:鸵鸟喂养26个月后开始产蛋,每年可产60枚左右,按照它的受精率50%的出壳率来算,可孵30只小鸵鸟,市场价1只小鸵鸟卖块钱,30个就是元钱,除去饲养成本,1只鸵鸟一年至少能赚1万多元钱。加上养兔收入,我养殖收入一年不会低于万元。

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王开荣的养殖场还积极吸纳当地贫困群众就业。水塘村脱贫户陶夏梅,鸵鸟养殖场建成后,便到里面务工,每月工资元。“在养殖场务工,既能照顾家庭,还能有稳定收入,免受外出打工的颠簸。”陶夏梅说。

如今,在王开荣的养殖场,像陶夏梅这样的务工群众固定有3人。“考虑到她们家庭负担重,就‘邀请’她们到这里上班,希望在乡村振兴路上,能为乡亲们走上小康致富路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王开荣说。

“乡里很支持我们这些农民工返乡创业,硬化了通往我养殖场的盘山公路,国家政策这么好,我有信心把养殖业做大做强,通过合作的方式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致富奔小康。”谈到未来规划,王开荣充满干劲。

 李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闵建华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