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在大方县理化乡猕猴桃种植基地,十几名村民正在自家承包的地里给猕猴桃施肥、除草、牵枝…… “我家里的12亩土地都流转来种猕猴桃了,种玉米挣不到钱。”理化乡果木村60多岁村民赵志先笑着说,因为她独自承包管理40亩猕猴桃,一年管理费就有2.4万元,去年因她管理的猕猴桃收益不错,基地还额外奖励了她元。 玉米通常都是用来喂猪,再卖猪赚钱,而水果可以直接卖,单是劳动成本就节约了几倍。种玉米还是用来种水果,赵志先心中有本账。
航拍理化乡猕猴桃基地
理化乡位于大方南部。近年来,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该乡党委依靠农工党中央的帮扶,依据乡内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特征等,打造以猕猴桃为主的“五个一万亩”果蔬基地,逐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为群众致富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理化乡确定的“3+2个一万亩”产业发展布局,即发展烤烟、辣椒、蔬菜3个短效产业和猕猴桃、李子2个长效产业。全乡已种植烤烟亩,蔬菜亩,辣椒亩,猕猴桃种植面积余亩,其中猕猴桃已实现挂果面积达余亩,发展李子种植亩。“五个一万”产业将覆盖全乡10个村民组,惠及全乡万余人。 这是大方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生动缩影。
理化乡果木村蔬菜基地全景
近年来,大方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聚焦产业选择,结合该县“3+2+N”产业布局选准产业,即(“3”即天麻、辣椒、大豆三大优势产业,“2”即猕猴桃、优质肉牛两大特色产业,“N”即茶叶、刺梨、蔬菜等其他产业),依托大方“中国天麻之乡”“中国豆制品之乡”“中国皱椒之乡”等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聚焦“八要素”,落实“五步工作法”,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围绕种什么调优产业结构 大方作为传统农业大县,长期以来,玉米种植占据了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大半以上,成为大方传统农业种植中的主导产业,祖祖辈辈依旧种植的是稻谷、玉米、土豆“老三样”,农业大而不强、农民勤而不富成为农业发展“怪圈”,很多群众不得不放弃农业种植,选择外出打工。关键原因就是农业种植效益太低,让农业没了吸引力。 大方县地处乌蒙山腹地,山多地少,土地零散不连片,可用耕地面积又少,农民不再种玉米,到底种什么?选择符合山地种植,且经济效益高的产业,成为大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
黄泥塘镇辣椒种植基地,群众在为辣椒除草
调整产业结构,首要任务就是要选准产业。如何结合资源、区位优势、产业条件,在“种什么”“养什么”下功夫,向高附加值农业进军,真正实现从“自己吃”转变为“对外卖”。
大方县委、县政府坚持谋定而后动、步急而稳,在产业选择上,认真算细账,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将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作为脱贫攻坚“夏秋决战”中的“重头戏”,全力改变群众长期以来的养成的观念,革除种植低效作物等落后观念,选准适合当地发展的优势产业,能赚钱就种、能赚钱就养。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大方结合产业发展优势,以“3+2+N”产业发展为主线,以特色化、品质化、市场化为导向,以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为目标,天麻、大豆、辣椒等短效产业要继续巩固,对于猕猴桃、茶叶、李子等长效产业实行以短养长。结合实际优选蔬菜、食用菌、猕猴桃等作为坝区主导产业,继续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农田水利、机耕便道、分拣中心、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坝区建设水平和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加快调减附加值低、市场潜力不足的传统作物种植面积,推动产业发展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显著提高。
牛场乡猕猴桃种植基地一角
近年来,大方县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已初步实现了部分农特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截至目前,全县完成玉米调减种植33万亩。其中,年完成玉米调减19万亩,年已完成玉米调减14万亩,替代种植刺梨5.5万亩、茶叶1万亩、猕猴桃2万亩、青贮玉米5.5万亩。建成亩以上坝区7个。
大方县对江镇圣女果种植基地全景
聚焦如何种 调优产业效益 发展新的产业,不仅要让农民会种,还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才能充分发挥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 大方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围绕“农民缺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通过实施“送技术下乡”“恒大结对帮扶”等,对全县有劳动能力的农民进行分批次有针对性的培训,确保基层一线干部群众能掌握一项就业技能。
趁天气晴好,大方县黄泥塘镇农户在抢收辣椒
围绕扶贫产业的引苗、播种、剪枝、病虫防治、等重点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技术指导培训。自农业专家精准服务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全县精准匹配到贫困村服务的80名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场次,培训群众人次,帮助群众解决了个技术难题,做到让贫困群众“富脑袋、富口袋”,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为最大限度发挥经济效益,大方县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着力培育农特产品公共品牌,成功打造了大方天麻、大方豆制品、大方皱椒等一批特色品牌。多渠道、多途径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抓好县内县外市场产销对接。对内继续推动农产品进超市、进机关食堂、进学校、进医院、进工矿企业,实现订单生产、订单销售;对外充分用好农工党、广州天河等帮扶资源,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农副产品市场,与千喜鹤集团、四川天味公司、江楠果蔬公司等龙头企业签订农特产品销售协议,助力“方货出山”。
大方县天麻加工基地,工人在对加工后天麻进行包装
强化创新发展让产业活起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方县坚持全面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经营发展。创新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明确贫困户、农户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位置,保障农民利益,真正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采取内外联动方式,对外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和效益,并鼓励村支两委、驻村干部、农技人员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动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全面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
截至目前,全县已有注册的专业合作社个,引进农业产业龙头企业34家,基本上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全县覆盖。
大方县天麻种植基地,群众抢种天麻
大方县天麻种植基地,群众在查看天麻长势
大方县建立县级领导推动产业发展机制,明确28名乡镇脱贫攻坚指挥长负责推进包保联系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将低效玉米调减成效作为绩效考核重要指标,抓好县乡两级领导干部示范点建设,对种植不规范、管护不到位、资金未保障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改,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效应,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改变种植习惯。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大方县的农业产业发展机制进一步“活”起来,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为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以及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逐步成为有奔头产业,让农村变美,农民致富正逐步变为现实。乌蒙腹地农业产业发展之花逐步绽放。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闵建华
图/彭佑林郑春华闵建华 编辑刘娟 编审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