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从“试验”走向“示范”毕节开启历史发展新篇章》,贵州毕节曾是全国出了名的“穷”地方,年,国务院批复建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在新的起点上,这片特殊的“试验田”,正全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毕节正开启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全文如下:
贵州西北角,乌蒙山腹地,莽莽群山,壁立千仞。
“乌蒙磅礴走泥丸。”地处乌蒙山区的毕节市,留下了红军长征的足迹。这里曾是全国出了名的“穷”地方,也曾长期是我国自然条件极差、贫困程度极深、脱贫难度极大的“三极地区”。 年,国务院批复建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一场前所未有、目光深远的反贫困试验在这里开启。 一 深冬时节,万物潜藏。但在金沙县岩孔街道东光社区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大棚里,却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合作社精心培植的玫瑰花娇艳盛开,阵阵芬芳让前来观赏的游客陶醉其中,不时拿出手机拍摄,并不忘把图片和视频晒到朋友圈。 东光社区的探索实践,正是近年来毕节创新推进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的一个生动缩影。毕节市在脱贫攻坚中,把创新推进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作为重要载体,让村党支部带领群众一起闯、一起干,促进强村和富民“双赢”。 如今在毕节,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包县扶贫”,建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一系列扶贫“妙招”频频诞生。 “马上就是种植猕猴桃的第4个年头,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开春你们看紧点,千万不要出什么岔子。”由于村党总支书记杨天啸到省里跟班学习,大方县凤山乡银川村党总支副书记高应俊接过了村里产业发展的“指挥棒”,他给大伙儿叮嘱注意事项。 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生态扶贫、东西协作帮扶……一系列有力举措成为毕节试验区发展的动力引擎。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清晨,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柏杨林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幸福社区的老人们正欢聚一堂,齐声高歌,赞美生活,为社区增添了不少生气。 “自从有了这个照料中心,我们红歌队的队员每天早上九点准时集中在这里唱歌,有整齐的桌椅,有烧开的热水,还有图书室,各方面都很好,我们从农村搬到这里来,因为有了这样休闲娱乐的地方,每天生活得很开心,很满意!”幸福小区居民王贵甫激动地告诉记者,能够在晚年享受到如此好的政策,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让他们觉得很感激。 同样,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推动下,电商、非遗、扶贫、广州企业唯品会、毕节织金县蜡染……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词语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产业发展模型。年底以来,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号召下,广州电商企业唯品会参与帮扶织金县,依托旗下电商公益平台“唯爱工坊”,对织金蜡染刺绣等非遗手工艺开展行业指导、非遗人才培养、设计师重构和联合品牌重塑,用订单刺激和技能支撑让织金县蜡染、刺绣产业活跃起来。 二 年底,毕节最后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曾经“苦甲天下”、风沙漫天的赫章县海雀村变成了满目林海的特色旅游村,曾经付出3人牺牲代价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天渠”引水的村落,如今瓜果满园、生机流淌。 30多年来,毕节试验区累计减贫多万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约.75万人。 由于境内地势落差大,牛栏江畔的威宁自治县海拉镇群众曾经长期“眼望河水喊口干”。为了让群众喝上放心水,近年来,海拉镇建管并举、全面发力,积极探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机制,有效解决了全镇户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使“人背马驮运水”成为历史。 “十三五”期间,毕节市立足脱贫攻坚“3+1”保障要求,强力推进水利项目建设,大力实施了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补齐民生水利短板,为全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饮水安全保障。 “箐口生得‘毒’,吃水当吃肉。男人不在家,女人坐起哭。”这是过去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的真实写照。当地村民回忆:“那时候,吃水要到两公里外的长沙村挑。全村没有一间瓦房,全是茅草屋。” 现在的箐口村,一排排白墙蓝瓦翘屋檐的民居整齐排列,村村通、组组通公路如玉带般镶嵌在村中,村民喜笑颜开。 在毕节的版图上,昔日个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村寨已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个规范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2万人挪出穷窝搬进新家。 三 年春天的海雀,山上光秃秃的,一棵像样的树都没有,农户房前屋后的树也少得可怜,扳起手指头就可以数出来。 和往常一样,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吃了午饭,扛着锄头去对门的营盘山挖地。 还没到山顶的沙地里,对面红房子村方向便尘土飞扬,气势汹汹的狂风正朝营盘山这边扑来。文朝荣迅速趴在地上,闭上眼睛,任沙尘从身上狂扫而过。 看着寨子里被狂风扯得支离破碎的几栋杈杈房,文朝荣鼻子发酸。再想到这几年因为环境恶劣乡亲们填不饱肚子,文朝荣悟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喂牲口,有牲口才有肥,有肥才有粮。” 年冬天,文朝荣带领多名青壮年上了山,开始了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壮举。 一年一年地栽,一片一片地栽,光秃秃的山坡长出了树林。时至今日,全村林地增加到了1.47万亩,户均67.8亩,人均17.4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从30多年前的5%上升到了现在的82.5%。 海雀的变化见证着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共赢”的历程。毕节的森林覆盖率从年的8.9%提升至年的近60%,这里再不是满目疮痍、水土流失,乌蒙山极贫之地万象更新、生机盎然。 织金县官寨乡麻窝村是名副其实的“麻窝”,四周都是悬崖和高山,余户人家分成几个寨子散落“窝底”。除了“窝底”的一溜平地还算肥沃外,山坡上的泥土夹杂着沙石,种不出什么庄稼。由于种地糊口都难,村民纷纷外出务工。 7年,麻窝村实施石漠化治理,群众想种樱桃,县林业局拉来了樱桃苗。短短几年时间,麻窝村所有的土地都种上了樱桃。 如今,麻窝村的樱桃早已进入盛果期,最多的人家每年光卖樱桃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过了采收季节,留下老人在家管护果树,年轻人则外出务工。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正是坚持这样的生态发展理念,毕节试验区探索总结出了“新五子登科”生态发展路子:山顶种植松杉柏“戴帽子”、山腰搞经济林木“缠带子”、山下搞农业结构调整“铺毯子”、富余劳动力务工“挣票子”、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盖房子”,实现山、水、林、田、路、房的综合治理,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统筹兼顾。 生态逐渐恢复,经果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春天,乌蒙群山间百花盛开,多彩妖娆;夏天,绿荫遍地,清凉舒爽;秋冬,果实累累,惹人沉醉。 从“试验”走向“示范”,在新的起点上,这片特殊的“试验田”,正全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毕节正开启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杨羽
编审田旻佳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