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年赖茂基身患重病,跟儿子交代后事墙壁

设计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913-1.html

图丨赖茂基的小木盒

前言

年,福建上杭茶地,老农赖茂基躺在床上艰难的呼吸,他叫来两个儿子,跟他们交代后事,“我身体不行了,恐怕活不了多久了,咱家墙里有一个木盒子,你们去把它挖出来。”

寻回“宝物”

两个儿子听得一头雾水,看了看一贫如洗的四周,他们实在想不出自家能有什么值钱东西,值得藏在墙壁里。

不过,既然父亲要求,两个孩子也就按照父亲的指点,凿开了自家墙壁,这一锤子下去,两个人果然看见一个木盒子,打开盒子,里面没有什么金银珠宝,只有几本封皮都泛黄的小册子。

赖茂基轻声说,“我听说国家在征集革命文物,你们把它交到县里去吧”,两个孩子不以为然,他们以为是父亲年纪大了,脑子犯糊涂,“人家要的是革命文物,你这破东西白送都没人要,别耽误人家工作了。”

赖茂基坚持,还再三嘱咐儿子,一定要把东西完完整整地交到县里去,这是毛泽东的著作,孩子们遵照赖茂基的意愿,将木盒子中的小册子交到了福建龙岩地委党史办公室。

图丨《调查工作》

这几本小册子是毛泽东30年前所遗失的《调查工作》,年11月,中央革命博物馆到龙岩地区征集文物的时候,看到了《调查工作》,当即决定收藏此件。

年,龙岩地区文教局将《调查工作》邮寄到北京,存入中央革命博物馆,年1月,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听说中央博物馆收藏了《调查工作》,便借到此件亲自送到毛泽东面前。

毛泽东一看到这熟悉的封皮,欣喜不已,也百感交集,他说,

“我对自己的文章有些并不喜欢,但是这一篇,我是喜欢的.......当年我到处去找,却没能找到,像是丢了小孩一样.......别的文章丢了,我不伤心,也不记得,但是这篇文章,总是记得,突然找出来,我是非常高兴的。”

毛泽东一生著作那么多文章,为何偏偏对这篇《调查工作》念念不忘呢?而这篇文章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图丨毛泽东在寻乌的旧址

寻乌调查

年,马日事变爆发,蒋介石叛变革命,不仅开始破坏各地的共产党组织,还肆意捕杀共产党员及革命群众。

在革命道路昏暗无光的时候,毛泽东于9月9日领导了秋收起义,井冈山成为革命根据地,工作重心也开始由城市走向农村。

随后,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带领的秋收起义部队顺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经过一系列斗争,共产力量日渐壮大,可是,年2月至10月,共产国际连续做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革命暴动”等指示,毫无疑问,这是完全脱离我国实际情况的“瞎指挥”。

当时的中国革命还很稚嫩,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中央有很多人会迷信“苏联大哥”的经验指导,导致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革命力量再次受到重创。

图丨毛泽东

自始至终,毛泽东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每天和中国的百姓在一起,用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思维去思考,坚持以实际出发,把共产国际的经验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年5月2日,红四军攻破寻乌县城,毛泽东见到了寻乌县委古柏,告诉他自己会在之后的日子里,在寻乌做些社会调查,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

古柏痛快答应,并热情地做出邀请,“我们明天就到寻乌城去看看吧。”

在古柏的引领下,毛泽东带着一名警卫员在寻乌城内转悠起来,正值晌午时分,也是城里最热闹的时候,毛泽东看到这门庭若市的景象,情不自禁停下脚步,跟赶集的农民和摆摊的商贩攀谈起来。

不过,当地人大都听不懂毛泽东的湖南口音,所以,古柏便在旁边做“翻译”,转完一圈出来,毛泽东意犹未尽,他想找一些对寻乌城历史、商业有全面了解的老人进行深入调查,并召开调查会,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核实。

图丨古柏

了解了毛泽东的想法,古柏想到一个叫做郭友梅的杂货店老板,这人也是寻乌商会会长,是个寻乌通,寻乌的任何大小事,他全都知道。

毛泽东很高兴,知道郭友梅的店就在附近,马上催着古柏带自己登门拜访。

杂货店里,郭友梅看到古柏带着一个瘦高的陌生人走了进来,郭友梅赶紧站起身,古柏指着郭友梅向毛泽东做了介绍,毛泽东赶忙上去,握着他的手,“郭老先生,幸会幸会!”

古柏又面向郭友梅,“这位是红四军前委的毛书记,就是从井冈山下来的毛委员。”郭友梅得知眼前便是大名鼎鼎的“毛委员”,双手作揖,“毛委员,久仰久仰,光临寒店,不甚荣幸,请坐。”

毛泽东坐下,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店里冷冷清清,好像生意并不是很好的样子,毛泽东看了看正在帮自己和古柏斟茶的郭友梅,询问了缘由。

图丨古柏陪毛泽东寻乌调查画作

郭友梅说,自己是12岁跟着父亲郭洽和到寻乌做生意的,没来寻乌之前,他们家已经有年经营杂货布匹生意的历史了,清光绪二十五六年生意鼎盛的时候,是当时寻乌城里第一大的商户,后来,因为外国洋货入侵,生意就变得惨淡了,杂货铺也逐年衰落。

说到这里,郭友梅长叹一口气,“唉,生意难做啊,为了自救,前些年县城一些老板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商会,大家互助经营,凑乎过日子吧。”

古柏接着介绍,“郭老先生在寻乌40年,有文化,有良心,在商界很有威望,曾担任过两届寻乌商会的会长,他对寻乌的历史和现状非常了解。”

毛泽东高兴的站起身,“您就是我打着灯笼要找的行家啊,我最近想开一个调查会,约请一些对寻乌各方面比较了解的人,能够提供一些准确数据和材料,您算一个,不知是否赏光。”

郭友梅一听,觉得这是好事,一口答应。从郭友梅的杂货铺出来,古柏又介绍了一个人——范大明。

图丨毛泽东在寻乌的办公桌

范大明是土生土长的寻乌人,出身世代贫苦的农村家庭,对社会的辛酸苦辣体会最深,他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有一定文化,受聘做过几年初小学教员,现在是县苏维埃政府委员,对当地群众的情况和群众对革命的态度非常清楚。

一听古柏的介绍,毛泽东来不及吃晚饭,跟着古柏来到县苏维埃政府,结果范大明外出开会,只得作罢,毛泽东嘱咐古柏,开调查会的时候,一定要把范大明一同请来。

召开调查会

回去的路上,毛泽东把调查会定为两天后,并且交代古柏,要挑选了解社会情况,拥有社会经验的老人;有斗争经验、进步思想的青年人;农民、商人、知识分子、士兵、流氓都要,调查到哪方面,就找哪方面人士参加。

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古柏列了一份11人的名单,其中,年纪最大的62岁,最小的23岁,职业更是五花八门,基本涵盖各行各业。

图丨寻乌调查会画作

5月7日,调查会召开,除了郭友梅是毛泽东见过的,剩下的都是第一次见面,古柏一一为毛泽东做了介绍。

看到大家都比较拘谨,毛泽东开玩笑地说,“我的祖辈是江西老表,排起辈分来,说不准还和大家沾亲带故嘞。”

大家都笑了起来,紧张气氛烟消云散,毛泽东也开始进入正题,“.....为了了解寻乌状况,对当前或是今后的红军工作有所帮助,我下决心要把一系列问题弄清楚,今天是诚心来向大家请教的......我提一个问题,大家就回答一个,知道多少就说多少,随便谈,不要紧。”

会前,毛泽东列出5个大目:寻乌的政治区划、寻乌的交通、寻乌的商业、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寻乌的土地斗争,在每个大目之下,又细分了十几个细目。

会上,郭友梅和范大明是了解最多的,介绍的也最为详细,还提供了相关的书面材料,毛泽东就像在上课一样,安静的听,安静的做笔记,遇到不明白的就提问,若是听不懂,就找古柏翻译,在热闹友善的气氛中,每一个人都畅所欲言。

调查会连续开了十几天,结束的时候,毛泽东拿着沉甸甸的调查记录,感慨万千。

图丨毛泽东

除了召开调查会这一种模式,毛泽东还在各处进行走访,实地调查,有时候刚吃过饭,随便溜达,遇到山坡上坐着几个人,就走过去聊天调查。

他还会带着自己的工作人员,去城郊的田间地头,一边帮助农民干农活,一边进行田间调查。

一天中午,毛泽东和前委机关的同志们,以及警卫连的战士们在返回住处的时候,看见一群人在苗田里拔稗草,在农村长大的毛泽东,知道这活又费神又耗时,正好有时间,就帮着农民们干干活,顺带搞点调查。

毛泽东脱下鞋子,随意的挽起裤腿和衣袖,下到田地里。看见毛泽东第一个下去了,随行的工作人员跟着下去了。

警卫连战士小陈站在田里,有些手足无措,毛泽东问他,“你是不是分不清哪个是禾苗哪个是稗草?”

图丨毛泽东

小陈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毛泽东安慰他,“有谁天生就会啊,不知道就大胆问,否则损人害己”,一边说,一边把小陈拉到旁边,拔起一棵稗草告诉他,“你看,稗草节上光溜溜的,你拿它跟禾苗比一比,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小陈接到稗草,一对比,发现禾苗节上长有细毛,他把自己的发现跟毛泽东说了,毛泽东笑着鼓励他,说他找得对。

旁边一个大嫂看到这一幕,感慨地说,“红军干部尽是能人,不但会指挥打仗,干农活也很内行啊。”

毛泽东顺势接过话头,“大嫂,红军干部也不是什么都内行,我们对寻乌的情况,还有寻乌老百姓的情况,都还很外行,你们才是这方面的先生......”

大嫂被毛泽东的话感动到,爽快的表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田里的其他老表也表示,很愿意回答毛泽东的问题。

于是,毛泽东一边干活,一边询问寻乌村乡下的情况,从村里有几户人,到有多少人参加了红军,大家能够分到多少田,老表们七嘴八舌的回答着毛泽东的问题。

图丨毛泽东

几天后,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大会以上干部会议,在会议上,毛泽东再一次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你们来寻乌都做过调查没有?”

大家回答,“调查了!”

“那你们讲一讲,寻乌做生意的,哪一类最多?”

这一问把所有人都问住了,有人根据自己观察所见,觉得寻乌的人们爱吃豆腐,喝水酒,便试探性的回答,“大概是做豆腐、酿水酒的吧。”

“说对了!那我再问你们,寻乌城里谁家的豆腐做的最好,最容易卖掉?又有哪几家的水酒酿的最好?”

这下彻底没声了,毛泽东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告诉大家,然后很严肃地说,

“大家到一个地方做调查研究是好的,但是调查研究要深入细致,不是走马观花,只是问一下,不了解实际,只做表面文章,那只能睁着眼睛瞎说话、乱指挥,同志们要记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图丨毛泽东开会复原场景

经过20多天的走访调查,毛泽东已经做了几十万字的调查笔录,但他还是觉得有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没有弄清楚,所以和古柏商量,决定再搞一次总结调查会,这一次,增加了教师、学生、医生等职业,人数有五六十人。

刚开始和前几次调查会一样,大家都比较拘束,老熟人郭友梅和范大明优先发言,在他们的带动下,大家也慢慢开始踊跃发言了,偶尔还彼此争论一番,等到争论出结果,毛泽东再记下来,还把记下来的东西念给大家听,确认对不对。

中午,大家还在热火朝天的聊着,毛泽东给古柏安排了一下,留大家吃了午饭,饭后,大家更是完全消除了顾虑,畅所欲言。

这场总结调查会开了两天,毛泽东先后核实、补充了近百个问题,包括政治、经济、交通、文化、教育、妇女等方面,记录下来的资料堪比一本详细的寻乌地方志。

寻乌调查,是毛泽东第一次对城市进行的系统、全面和最大规模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束后,毛泽东感慨良多,半年后,他在古柏的协助下,写下了8万余字的《寻乌调查》。

图丨《寻乌调查》

《调查工作》

在整理寻乌的调查材料时,毛泽东也在思考着红军内部所遇到的问题,一天,他在院子里散步,看见古柏妻子曾碧漪大着肚子朝自己走来,突然有所顿悟,跟古柏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要解决问题啊,有寻乌这个调查为依据,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我就有发言权了。”

当天晚上,毛泽东点灯熬夜,写下了一篇名为《调查工作》的文章,第二天,他把文章传阅给前委的一些同志征求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篇好文章,就是篇幅比较短,看得不过瘾。

根据大家的建议,毛泽东做了修改,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针对一部分同志把马列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动不动就拿出“本本”吓唬人的作风提出了尖锐批评。

文章的最后,毛泽东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是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到群众中做实际调查去!”

图丨《调查工作》

正式的《调查工作》出来后,立马就在赣南闽西苏区引起轰动,红四军政治部很快就在寻乌县城将其油印成小册子,分发给红四军党内干部学习。

8月21日,中共闽西特委石印出版发行,自此,这本小册子传播开来,红军队伍中,不管是干部还是战士,都知道毛泽东的那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年6月5日,毛泽东随部队离开寻乌,不久后,国民党向中央苏区发动围剿,因为战乱,很多资料都遗失了,其中也包括这本《调查工作》。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曾托人去找过这本小册子,但一直没能找到,没想到,年,田家英将这本遗失30年的《调查工作》重新放到毛泽东面前。

那么,赖茂基是如何在战乱中将这篇《调查工作》保存下来的呢?

赖茂基自己就是一名老党员,20世纪30年代,他在苏区附近以做贩子生意为掩护,帮红军传递秘密情报。

为了支持革命,他还大方地让出自己的家,让红军拿去做兵工厂,生产武器弹药。

图丨赖茂基保存的木盒和《调查工作》

红军长征后,赖茂基回到了福建上杭茶地老家,一天,他偶然在家中翻出了毛泽东《调查工作》的石印本。

那时,茶地已经沦为国民党统治区,如果在家中发现毛泽东的书,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赖茂基用油纸把书包好,装到一个木盒中,又把卧室的墙壁凿开一个洞,将木盒藏进去,再把洞封好,就是这样,这本《调查工作》才得以保存下来。

当毛泽东听说赖茂基冒着生命危险珍藏这本小册子后,非常感动地表示,要邀请赖茂基来北京见面,遗憾的是,赖茂基已于年去世了。

图丨《调查工作》修改稿

年3月11日,毛泽东对这篇文章进行少量文字修改后,更名为《关于调查工作》,印发给在广州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的中央有关领导传阅,并写下一段按语:

“这是一篇老文章,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当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我们叫它本本主义,写作时间大约在年春季,已经30年不见了......”

年,毛泽东同意公开发表《关于调查工作》,并将题目改为《反对本本主义》,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修订再版《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这次唯一增加的一篇,就是失而复得的《反对本本主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