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排右五是班主任王云亮老师,右六是叶德欣老师,后排右四是作者
“日岀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吟诵白居易的词,常让我想起故乡的古城淮阳。那是我心中朝阳升起的地方,常令我魂牵梦绕,心驰神往,“能不忆淮阳”?
年9月初秋的一天早上,青春懵懂的我迎着东方的朝阳,乘着从周口往东到淮阳古城的班车,怀揣着激动的求学心情,背着简单的衣物,走进了淮阳师范学校的大门,由下乡知青变身为“工农兵学员”,由此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历程。这两年的学习时光,弥足珍贵,真真切切地影响了我漫长的一生。
最近拜读了一些当年的同学和老师回忆“淮师”学习或工作的文章,又勾起了我对近半个世纪前的求学生活的记忆一一难忘当年的青葱岁月,难忘往昔的晨读时光,难忘教室学习的情景,还有那晨曦中,同学们列队跑操的青春身影。
虽近古稀之年,含饴弄孙岁月,终难忘古城淮阳,龙湖上那冉冉升起的火红朝阳!
淮师北边围墙外,是龙湖岸畔的小路,和摇曳多姿的垂杨柳,清晨旭日东升,湖面洒满阳光;
傍晚渔歌唱晚,湖水潋滟,倒映着落日霞光;
然而最美妙的还是韶华同学们的书声朗朗。
当年校园内破旧的平房大通铺,是同学们简陋的寝房。
一群才华横溢的老师,是我们这些懵懂学子崇敬的偶像。
逝去的青春时光,和那地图上已被抹去的校园名称,这些都是我弥足珍贵的心中珍藏。
我学的是政文专业,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那一届政文专业共3个班,我在2班,序号为班。入学第一年的班主任是李德民老师,三十几岁已是满头白发叠霜。班主任上任第一天,他就趣说同龄青年背后拍其肩,误以为他是白发老叟,连声喊他“大爷、大爷”,一回首却是同龄青年,尴尬瞬间笑声满课堂。讲授中共党史课,其音容笑貌恍如昨天,还常现当年站在讲台上,红光满面略黑的脸庞。
第二学年的班主任是王云亮老师,其字正腔圆,“亮”如其名,声教洪亮,虽历经几十年,“亮”音犹在耳旁。
安玉炳老师当年三十二岁,才俊青年,和蔼亲切,时任文选课教学,板书字体隽秀,钢笔字书写堪比行书字帖,我常去他的寢室翻阅其藏书,相处亲切融洽,气度更有如兄长。
年迈的何肇中老师,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戴一幅近视眼镜,高高瘦瘦,形如尊敬的私塾先生,然其师严不足,和善有余,讲授古汉语课,慢声细语,典型的学者模样。
哲学政治经济学老师叶德欣,中山大学毕业,黝黑的皮肤,圆圆的眼睛,乍一看根本不像教书先生,然阳刚之气充足,性格直爽,南方人口音明显,讲台上常侧身站立,不面对学生,只顾自讲,语言铿锵。
文艺理论课老师臧起初上课如同演讲,口才极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温文尔雅的司松林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是政文专业的教师党支部书记,讲课风格沉稳,敦厚善良。
师玉庆老师授课大家风范,抑扬顿挫,语言极富感染力,后从政曾任两个县的县委书记,政绩流芳。
复旦大学毕业的洋派头老师朱永楷,着装时尚,风度翩翩,潇洒倜傥,戴一幅金絲眼镜,用上海普通话讲授写作课至今仍有深刻印象。
桂行德和戴俊贤两位老师低调沉稳,性格内敛,然文笔犀利,著文写作常获师生赞赏,时有淮师笔杆子赞誊,昔年常在中央大报和省级报刋发表理论文章。
还有公认的“活字典”张衡石老先生是图书馆管理员,腹有诗书气自华,名副其实的老学究,师生敬仰。
这些老师当年年轻的只有三十几岁,年龄稍长的也就五十多岁,教学风格不同,板书字体迥异,授课亲和力感染力认知力各有千秋。几十年后的记忆,还能鲜明浮现当年鲜活的形象,其声教如昨,余音绕梁,常响耳旁。
他们性格不同,才华各有千秋,虽不是学富五车,但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是这群师者共同的智慧形象。当其时诚为我侪崇敬的偶像。
淮阳师范学校培养的学生桃李遍天下,同届的同学也多有佼佼者翘楚榜样。
仅政文专业就有大约多名莘莘学子。辞别母校后,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薪火相传,也是桃李满天下,闪耀着蜡烛的光亮。
其中翟国胜、邢志坚等同学常年笔耕不辍,报刊常见华章,著作结集颇丰,虽毕业近五十年仍联系不断,每有大作结集出版必会赠我阅览欣赏。
后从政的老班长李志、和朱有彬、王树同、钟艳丽、张恩亮、刘本在、刘占国、马义山、王玉西、陈新墩等在政届多有闻名,几十年后还能像过电影一样,浮现当年青春的学生模样。
淮阳师范学校曾是中州大地历经沧桑的百年名校,尤其藏书颇丰,入校之初适逢校图书馆开放,众多莘莘学子像饥饿的孩子扑向面包香肠,大口吮吸其中的营养。
那段岁月虽然受到一些干扰,比如批判教育黑线回潮,和所谓的开门办学的影响,但还是能借阅到一些专业课同类的书和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使我受到了中华文化和政经文史的熏陶滋养。
更是由此广泛阅读涉猎的开端,为此后考取河南大学中文系奠定了基础,也从而圆了我的大学梦想!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国家每月发给我们十五元的生活学习费用,难忘的饭堂虽然简陋,大锅饭菜也一般,但我们却非常知足,吃得津津有味,端起饭碗就是狼吞虎咽,好似美味佳肴不挑不捡。虽然此后几十年衣食无忧,却还是难忘淮师简陋饭堂的蒸馍米饭,和那5分钱一份的半碗萝卜青菜团!
后来时局动荡,批林批孔运动和反击右倾翻案风骤起,学校的当权者也跟“风”搞起了所谓的开门办学,我班同学都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深入农村社会学习实践。分别去了淮阳县的郑集冯塘和学校农场,把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像赶鸭子放羊。
虽然撵出了课堂,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多侧面了解到了社会基层农村的真实模样。
握笔的手拿起了铁锨,干起了翻淤压沙的农活,正是读书的时光,却远离课桌,美其名曰“社会实践”,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匪夷所思,实在荒唐。
而在那个动荡的岁月,其实是个别当权者搞政治投机,出政治风头想岀的“鲜点子”,跟“瞎胡闹”没啥两样。
往昔的岁月如过眼烟云,已成为尘封久远的追忆。同学们毕业后几十年的学习工作历程各不相同,却都发出了光和热的作用。
时光荏苒几十载,挥手之间,已近古稀之年!如今退休后我随女儿来到广州已经八年,远离了母校和故乡,远离了古城淮阳。由于女儿女婿都在暨南大学工作,我们就定居在暨南大学“明湖”湖畔的小区里,晨起和晚间,常常徜徉在校园内“明湖”和“南湖”岸边,常与暨南大学的天之骄子擦肩偶有面谈,看他们结伴上教室学习,食堂打饭用餐,他们与我淮师求学的年龄相仿,常常勾起我对青春岁月记忆的联想。
淮阳师范学校是我永远的母校,古城淮阳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更是我心中朝阳升起的地方!
常思量,永难忘!
往事如烟,岁月静好,永远的淮阳师范常驻心芳。
校园墙外“龙湖”静谧的杨柳湖畔,悠悠的千年古城,鉴证了我们青春的足迹,和风华正茂的往昔当年。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退休前后数年间,还飞越了世界几大洲数十个国家。唯有那纯朴的淮阳古城,环城龙湖的“杨柳岸,晓风‘明’月”,和古城晨起光芒万丈的美丽霞光,与那冉冉升起,充满蓬勃生机的火红朝阳,永远定格在我的思忆里,怀念珍藏!
终难忘,岁月长,自思量,地久天长!
因为那是古城最美丽的霞光,是我们青春时期最美丽的朝阳!
(淮阳师范学校级政文二班马仁魁,年4月22日夜,写于广州暨南大学“明湖”湖畔。结语:我没有舞文弄墨之才,平时也懒于写东西。之所以草就此拙文,实因受师友回忆文章感染,更因有难以忘怀的淮师情结,几十年感情深厚,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拙文谨抒发一下情怀。然而毕竟年代久远,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恐贻笑大方,恳请师友教正,以免谬误再传)
马仁魁,年出生,中共党员,回族,大学本科学历。周口市川汇区人,现迁居广州天河区。年初中毕业后下乡当知青,年9月淮阳师范学校政文专业(七三)二班学习。毕业后当过教师、初中校长、职业中专校长、川汇区教育局副局长、纪检组长等,在《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