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岛全媒体特派记者刘鑫刘玉凡王洪智
图/半岛全媒体特派记者刘延珉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一个个红色遗迹见证光辉历史,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着过往峥嵘岁月,穿越时空仍然激励我们前行。
建党百年来,追寻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胶东大地上留下的光辉足迹,半岛传媒“庆祝建党百年胶东五市红色主题行”带您走进潍坊,一起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一起感受百年变化。
第一站:
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故乡
壮美青春光和热,尽善尽美为人民
年8月19日,青岛。病榻上的一位年轻人向身边的同志留下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他就是王尽美,从小草屋走出后投入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生命的刻度永远停在了27岁,他用生命践行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近日,记者来到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故乡──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昔日的红色热土已经打造为红色教育基地,一代代后人追寻着王尽美的足迹,谱写幸福生活新篇章。
家境贫寒靠陪读读书
小草屋走出一大代表
6月23日,记者从诸城市沿国道前往王尽美的故乡,一路上“红色”气息扑面而来,“尽美干部学院”、“尽美路”等字样随处可见。走进尽美干部学院,里面一片苍绿,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大门正对的是教学研究中心,这里主要开展“红色基因”和王尽美革命精神的研究推广、理论教学等。虽然当天气温较高,但来尽美干部学院学习的团队络绎不绝,不少人在广场上合影。
随后,记者来到王尽美故居,当年王尽美出生的草屋经过修葺,门口悬挂着“王尽美同志故居”的牌匾,房子共三间,为土墙草坯结构,一门两窗,门框低矮,成年人需要弯腰才能进入,里面陈设着当年的土炕、木桌、旧窗。
尽美干部学院党性教育主题展馆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原是地主家用作仓库的东厢房。年,王尽美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家境十分贫寒。因为地主家小少爷需要一个年龄相仿的孩子陪读,王尽美才有了读书的机会。他们家租种了地主家几亩山岭薄地,借住在地主家堆放杂物的三间土坯房里。可以说王尽美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他是13位一大代表中家境最为贫寒的一位。
为什么“小草屋”中走出了这样一位“大人物”?工作人员介绍,大北杏村所在的枳沟地处诸城、莒县交界地带,位于明清鲁东南古驿道上,有着西至泰岱、东至大海,开商埠重镇、享渔盐之利的交通优势,曾有“海岱通衢”之称。各种文化思潮在这里交汇,思想十分活跃。山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山东人具有忠诚团结、坚忍不拔的鲜明个性。而诸城又有“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风气,有窦光鼐、刘墉、苏轼等众多刚正不阿、勤政为民的历史文化名人,出生在这里的王尽美自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记者注意到,小草屋中除了王尽美的照片,还有母亲刘氏的照片,她是王尽美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母亲刘氏贫苦出身,孩子还未出生丈夫就去世了,她用瘦弱的双肩挑起了养家的重担,成为家里的主心骨。她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她为儿子苦求一个陪读的机会,借钱让儿子去济南求学。后来儿子去世后又把两个孙子抚养长大,参加了革命。母亲坚强、乐观、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影响着王尽美。
以身许党践行初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随后,记者来到党性教育主题展馆,展馆庄严恢弘,近看如“善”字,象征着王尽美“尽善尽美”的一生。展馆前两条长路笔直铺开,两侧的草坪和水系赏心悦目。据了解,展馆内设有序厅、王尽美革命事迹陈列、主题党日活动、志愿服务等区域。“这里主要开展党性教育和红色传承的现场教学,包括教学研究中心,可以同时容纳数百人学习、研究,弘扬和传承革命精神。”工作人员介绍。
走进主题展馆,映入眼帘的是王尽美全身汉白玉雕像。雕像背后是巨幅手绘图画,上面描绘了乔有山、北杏村和潍河水,它们共同养育了王尽美。两侧的创意浮雕雕刻的是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以及王尽美领导山海关工人运动的场景,一辆漆黑的火车头,右边或卧或站着工人,每个人精神焕发,熠熠生辉。
“年春天,王尽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临行前,他登上故乡的乔有山,北望潍水,赋诗明志:‘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工作人员声情并茂地介绍,在王尽美的笔下,没有考入一师“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欢畅,唯有对时代的冷静审视和郁结在胸中的一股热血豪气。来访的团队驻足认真观看,不时拍照并用笔记录下重要的内容。
年,五四运动爆发。在王尽美等人的倡导下,5月,山东学生联合会成立,他被推举为负责人之一。几天后,数千名学生参加反日救国会,王尽美慷慨激昂,演讲1小时多。年春,王尽美和邓恩铭等发起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年7月,王尽美和邓恩铭作为济南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年,王尽美23岁。
“中共一大是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下秘密召开的。可以说,代表们都是冒着被捕甚至被杀头的危险前来开会的。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信仰的选择也是生命的抉择。”工作人员介绍,为表达共产主义坚定信念,王尽美曾激情赋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原名“瑞俊”的他因此改名“尽美”以自励。
赤胆忠心尽善尽美
精神永存不忘初心
记者了解到,王尽美是山东党组织的缔造者和早期领导者,年春,根据中央局的指示,王尽美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党团组织方面,5月正式建立了济南地方党组织——中共济南独立组,王尽美任组长。王尽美还积极参与领导团组织的建立,年8月16日,他带领贾乃甫等率先入团,随后,山东早期党组织的其他成员全部加入团组织。
年月间,王尽美多次来到青岛,指导青岛党、团组织的建设工作和工人运动。几年间,除济南和青岛外,王尽美还直接或间接指导了淄博、青州、潍县、寿光、广饶等地党、团组织的建立。党成立初期,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指导工人运动,掀起了第一次工运高潮。其中就包括王尽美领导的山海关和秦皇岛工人罢工。
长期忘我工作和艰苦生活,摧残了王尽美的身体健康。他在山海关领导工运时就患上了肺结核病。到年10月,已是肺病晚期。但他全然不顾自己的病情,仍然用他的全部才华和热情为党工作着。累了,擦把汗,咳得厉害了,就吃一粒药,有时咳出来的全是鲜血。
曾任山东省副省长的余修在回忆王尽美时这样写道:“年,正是海岛上春寒料峭的时候,青岛中心路南头,一座名叫‘福禄寿’的剧场里,坐满了工商学各界的人士。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有一位身躯修长的青年人,方面大耳,快步走上讲台。他年约二十七八岁,穿一身灰布长袍,笔挺地站在讲台上,用锐利的目光,扫视全场听众的兴奋的面孔。而他自己的脸上也是充满激昂的表情。等欢迎的掌声落下来,他便开始了滔滔不绝的讲演。这位讲演者就是王尽美同志。”“他对时局的分析,精辟深透,他的革命立场鲜明坚定。”
其实王尽美在这次演讲时,身体已十分虚弱,脸色十分难看,几乎每说一句话,都要大喘一口气。台下有人心疼地说:“都病成这样了,还这么拼命,就是铁人也吃不消啊。”但王尽美生怕别人听不到,反而提高了声音。现场群众含着热泪听完他的演讲,群情激昂。
王尽美在领导青岛日商纱厂工人第一次同盟罢工胜利后,病情急剧恶化,竟至卧床不起。年6月,王尽美回乡养病。7月又返回青岛。8月19日,王尽美在青岛病院病逝,年仅27岁。临终前,他委托中共青岛支部的负责同志,在他的病榻前笔录了他口述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党性教育主题展馆工作人员介绍,王尽美是第一位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一大代表。他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赤胆忠心,尽善尽美。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砥砺奋进谱写幸福生活
在党性教育主题展馆中,记者注意到,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毛泽东曾数次提起王尽美。年9月,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对前来参加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山东代表马保三深情回忆道:“王尽美耳朵大,长方脸,细高挑,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大伙儿都亲切地称他‘王大耳’。”他还嘱咐说:“革命胜利了,可不能忘记老同志啊。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邓恩铭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们的遗物。”
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已是炎炎夏日,党性教育主题展馆迎来众多参观者,有前来学习王尽美英雄事迹的机关、企业等,也有前来研学的小学生,还有带着孩子自发前来缅怀王尽美的市民。当看到王尽美为革命奉献生命这一章节时,不少人神情肃穆,眼里噙着泪水,禁不住为王尽美烈士短暂却光辉灿烂的一生鼓掌。
如今,王尽美的红色基因被一代代后人所继承,他的后人都紧随他的足迹,为党、为人民奉献着青春和力量。来访的团队自发在党旗下宣誓,重温入党时的铮铮誓言。“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自发前来,哪怕孩子们无法完全理解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潜移默化中也会对孩子的思想起到熏陶。”党性教育主题展馆工作人员介绍。
记者了解到,在王尽美曾经生活的这片红色热土上,每个人都牢记着王尽美的感人事迹,并传承发扬“尽美精神”,当地社区居民从原先低矮的旧平房搬到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居住生活条件实现质的提升,社区党委传承和弘扬王尽美革命精神,以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建设为核心,全力打造起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尽美红色小镇。
第二站:
潍坊昌邑“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
昔日抗战生命线,红色热土谱新篇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昌邑发动武装斗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渤海走廊”,成为连接胶东区、清河区和鲁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纽带,发挥了护送过往干部、协助跨区调兵、密运战略物资的重大历史作用,为山东和全国全面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当地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汲取改革创新的力量,这片热土得以美丽嬗变,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近日,半岛全媒体记者走进“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重温这段激情燃烧的红色历史,感受穿越时空的澎湃磅礴力量,领略其激励人们不断谱写时代新篇。
渤海走廊精神“别样红”
六月的昌邑,风景如画,处处洋溢着喜迎建党百年的浓厚氛围。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是当地“网红”红色教育基地,6月23日半岛全媒体记者赶到采访时,不巧天空飘起了小雨,但丝毫抵挡不住参观者的热情。一进入广场,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建党百年主题雕塑,“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12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半岛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前来参观学习和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陈列馆门口停满了车辆,还有些参观者结队步行而来。
走进陈列馆内,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记录峥嵘岁月的图片,让人感受着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据讲解员李宁宁介绍,纪念馆占地面积10余亩,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共分为“艰难岁月使命重托”“坚强核心中流砥柱”“赴汤蹈火浴血奋战”“民众奋起铜墙铁壁”“背负期望为国担当”“初心永恒礼赞英雄”六个部分,以“渤海走廊”革命斗争史为主线,根据有关历史照片、文献资料、老人口述回忆等相关资料,综合运用版面说明、实物展陈、视频播放、场景还原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了军民为保卫“渤海走廊”所进行的伟大斗争。
“在这里,我切身领悟到革命大无畏精神,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思想上受到一次深刻洗礼。”前来参观的陈先生表示,听完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数革命者感人故事后,他心潮澎湃,并呼吁大家要倍加珍惜和平与幸福,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今年0岁的付松涛昌邑市海兴化工厂负责人,也是当地知名的企业家,在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英雄的事迹,闪耀在历史的天空,英雄的精神,流淌在岁月的长河,成为激励他们企业家攻坚克难的不歇动力,为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他们新生代企业家联合会刚刚组织去了老党员家中开展慰问,并送去了食用油、面粉等慰问品,建党百年之际组织这样的活动特别有意义,他们企业家从党的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前行初心,厚植家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提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昌邑的发展建设贡献青春的力量。
虽然长期在青岛生活,但老家在昌邑姚建斌告诉记者,昌邑一座英雄辈出的红色之城,红色基因厚植代代心田,红色基因也激活了他们昌邑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军民一心铸红色生命线
“渤海走廊东起胶莱河,西至寿光东北部的榆树园子村一带,东西长里、南北宽10华里,横跨昌邑、潍县、寿光3县,昌潍根据地是它的主体,中心在昌北。三县北部也就是“三北”地区,是通往泰山山脉和崂山山脉之间的咽喉地带,是胶东通往京津的最便捷通道。”讲解员李宁宁介绍,年6月从胶东到鲁中的“滨海通道”交通线被日伪军切断后,沟通胶东、清河、鲁中根据地的重任就全部落在“渤海走廊”交通线上。抗战时期,战争消耗剧增,同时受到国民党阻挠,致使我党政军经费愈加困难。据介绍,抗战期间,经“渤海走廊”运送山东分局的黄金达13万两,没有一两丢失或者遗落,更没有一人携金潜逃。除了运送黄金,经过“渤海走廊”还输送了大批棉花、粮食、药品及武器弹药、食盐等战略物资,保证了根据地党政军民的作战、生产和生活需要,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渤海走廊”还护送山东纵队政委黎玉、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等县团级以上党政军领导干部余人,来往调动的近十万部队无重大伤亡。渤海走廊护送干部,处处充满了危险,一些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鲁中赴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员的陆升勋就牺牲在这条路上。年12月,陆升勋行至胶东莱阳县孙家夼村时,突遭日伪军包围,为救护战友不幸壮烈牺牲。他是昌邑最早的共产党人之一,担任过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和沂蒙专署专员。
在敌强我弱的艰难环境下,党的坚强领导、军队浴血奋战、人民群众拥护支持,使渤海走廊经受住了严峻考验。陈列馆内的一件件文物资料生动体现了在渤海走廊的开辟、保卫和发展中,党始终发挥着坚强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昌邑党政军民肩负着既要保卫家园又要保卫“渤海走廊”的双重使命任务,在整个抗战期间,昌邑尤其是昌北党政军民以牺牲96名革命者(其中8名县团级干部)、伤亡群众人的代价,捍卫了“渤海走廊”这条“红色生命线”。
红色精神筑牢发展创新魂
拂去岁月厚厚的尘埃,昌邑的面貌已然焕然一新,在潍坊昌邑,幸福在城市发展中不断升温。“老家发展一天一个样,每次回家都有不同体验。”谈起家乡的巨变,张淑萍感慨万千,在党的领导下,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和儿时的记忆天壤之别,望着眼前的家乡问自己,这是我记忆中的家乡吗?每次谈起家乡,在外打拼的他们自豪感油然而生。
红色精神筑牢发展创新魂深厚的红色历史留下了澎湃激昂的红色文化,面对丰厚的红色资源,昌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挖掘、保护、传承和发扬等一系列操作,让沉甸甸的历史又焕发出熠熠的光辉,昌邑大地上的0余处革命旧址和纪念地,激励着昌邑人民奋发向上,不断开拓新的历史。昌邑是革命老区,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发动武装斗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了以昌北为中心的“渤海走廊”,28处革命旧址和纪念地列入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成功入选第八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标准打造的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工程,接待培训团体多批次、2万余人次,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获评中国红色文化陈列展览精品工程金奖。编创全市首部红色音乐剧《渤海走廊》,6月18日首次公演,向建党周年献礼。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亿元、人均GDP达到7.7万元、居8县市第1位。连续9年迈进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投资潜力百强”,且位次逐年提升;连续2年入围“绿色发展百强”“科技创新百强”“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成为全省6个“五榜共进”的县市之一。近年来,昌邑市积极适应时代主题的变化,让“渤海走廊精神”不断增添基本内涵、不断产生具体形态、不断彰显时代价值,成为新时代昌邑儿女精神信仰的重要价值符号,也成为激励昌邑人民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
传承红色基因、推进高质量发展。昌邑围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深度融入国家农综区建设,规划建设平方公里潍河绿色发展长廊,培育壮大高端苗木、优质大姜等10个万亩级产业,建设丝绸小镇、数字农业产业园等一批优质项目,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和隆起带,此外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规划建设石油化工新材料、雅拉生态食品、智能装备制造、康洁环卫四大产业园区,时至今日,红色昌邑已发展为中国“丝绸之乡”“苗木之乡”“溴盐之乡”“华侨之乡”,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北方绿化苗木基地”“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市”等荣誉称号。
第三站:
昌邑红色小镇龙池镇
红色丰碑矗热土,砥砺奋进新征程
在胶东大地的伟大红色画卷中,渤海走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昌邑军民齐心协力,守护抗战红色生命线,把红色基因注入到这片热土之中。位于龙池镇的昌邑市抗战殉国烈士祠浩气参天,追忆先烈的烽火岁月,全武红色文化收藏博物馆讲述历史和时代变迁。传承红色基因,勇于担当作为,在党的领导下,龙池镇拥抱时代,开拓创新,开创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英烈浩气贯长虹,红色薪火代代传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昌邑这片热土上,无数革命先辈铸造的红色基因依旧激励人们。作为省内建立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烈士祠之一,昌邑市抗战殉国烈士祠穿越时空,向人们默默讲述着先烈们的民族气节、高洁情怀和不朽的革命精神。“这里供奉着位抗日烈士和位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牺牲的革命烈士的英灵。这些烈士大部分是原昌邑、寿光、潍县人。这些烈士牺牲于向日伪发起决死冲锋的枪林弹雨,或是牺牲于掩护群众反扫荡的转移途中。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他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演绎了一幅幅气壮山河的英雄画卷。”家住龙池镇的陈吉升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在昌邑市抗战殉国烈士祠边上长大,他大爷爷当年参加了独立营,19年牺牲的时候才19岁。
“这些烈士中很多人牺牲时,只有十七八岁,最小的只有十六岁。”昌邑市抗战殉国烈士祠守祠人魏铁良介绍,年春,中共昌北县委、县政府、独立营等决定,在昌北烈士祠竖立一座纪念碑,让先烈的英名矗立于天地之间。月的一天,中共昌北县委书记、独立营政委马骏来到烈士祠,拜谒了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随后,他满含热泪,用自制的麻刷书写了“浩气参天”四个大字,意喻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
今年69岁的魏铁良是昌邑市抗战殉国烈士祠守祠人,也是一名退伍军人,这已经是他守祠的第10个年头。”对一些人来说墓碑背面上的名字只是一个个名字,其实每个名字后面都是激情燃烧、不惧牺牲的热血故事。你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名字第二个字相同,其实他们都是兄弟。“魏铁良说,他之前在民政上干了30年,与烈士家属打了不少交道,加上深受家里红色基因的影响,10年来,魏铁良兢兢业业地做好烈士祠的日常环境卫生维护和参观人员接待的同时,他主动发挥余热,自发为烈士寻亲,不断挖掘、整理烈士们的信息和事迹,义务充当烈士祠的讲解员,还加入了昌邑市百姓宣讲队伍以及“五老”志愿者队伍,为红色故事深入人心、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万件藏品见证历史和时代变迁
6月23日,半岛全媒体记者来到昌邑市龙池镇全武红色博物馆,此时馆长王全武正在二楼完善布展。“这个博物馆不算小了,但是里面展示的藏品只占了我收藏的一小部分。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在七一到来之前,我想展示更多的藏品,让参观者更好的了解红色历史,感受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的发展和强大。”王全武说。七一前夕,到博物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仅23日大半天的时间,博物馆就接待了多名参观者。
半岛全媒体记者看到,博物馆内的藏品丰富多彩,而且藏品的时间跨度大,从建党初期一直到目前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随便提起一个件藏品,王全武馆长都如数家珍,详细介绍其收藏过程、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意义。其中很多珍贵藏品价值不菲,它们的收藏过程也蕴含了王全武的大量心血。
“我是潍城区人,爷爷十分热衷于收藏毛主席像章等红色藏品,受到长辈的影响,我自幼痴迷红色文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收藏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藏品种类也丰富了起来。”说起为何对红色文化情有独钟,王全武馆长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便开始到全国各地寻找珍贵的红色藏品。近三十年的时间内,王全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资金,收集并整理了约四十万件革命文物以及侵华罪证,主要包括:领袖人物塑像类、侵华罪证、红色文献、党史资料、领袖画像(油画、国画)、革命漫画系列、红色家具、军用品、革命绒绣品、革命电影海报、革命题材宣传画、红色票证、邮集、地方民俗文化艺术品等三十多个门类。这些革命文物所展现的内容涵盖了从中国共产党建党、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等多个历史阶段。”收藏历史,瞻望未来。传承红色,泽被后世。龙池镇是革命老区,有小延安之称,年初我开始着手将博物馆迁至龙池镇,希望借助博物馆的平台,让红色精神发扬光大,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添一份力量。”王全武说。
党性教育品牌凸显,红色文旅产业突破
昌邑市龙池镇属革命老区,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龙池镇传承红色基因,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支点,撬动经济社会民生突破发展,深度推进红绿蓝“三色经济”转型省级,实现了红色文旅品牌擦亮、绿色生态上档升级、蓝色化工突出重围的多重效益。
凭借得天独厚的红色文旅资源优势,龙池镇深度挖潜,目前已建成以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组团,以齐氏家风家训馆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组团,以红色马渠政德政风教育基地为核心的党性修养教育组团,逐步构建起南北贯通、“一线八点”“三位一体”的崭新格局,形成半径3公里的教育基地聚集圈。全力破解经济效益难题,建成多彩丝路、醉人酒乡、银色盐海等多处主题民宿体验店,开办农家乐、特色餐厅,规划“吃、住、行、游”一日游精品路线,高标准举办多项节会活动,不断掀起参观旅游热潮。
龙池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融合红色文旅、绿色生态、蓝色化工“三色”发展理念,精准布局,高点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实施党性教育融合发展,精准把握市委党校、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入驻龙池契机,整合党性教育基地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建设高水平“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党性教育”特色文旅综合体。明确经济效益导向,有效利用“渤海走廊”陈列馆、红色文化展览中心、齐西古村等流量人气资源,开发一到多日的“游学”线路,对接党政机关、学校院所、旅游公司等建立培训、旅游合作关系,打造特色文创和农产品一条街,实现红色文旅社会和经济效益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