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华的葬礼已经过去多日,王新兰的情绪也渐趋平稳。她开始整理丈夫的遗物。`‘’
打开萧华办公桌的抽屉,发现压在最下面的是一张折叠的纸条,王新兰慢慢地展开:
“永葆青春。题赠新兰,萧华。”
王新兰的双手颤抖起来,泪如雨下,不停地呢喃着:
“原来你自己早就知道时日不多,生前你为什么不送给我啊?你既想和我倾诉离别的话,又怕刺激我,这个时候,你首先想的还是呵护我!”
“永葆青春,青春无外乎就是那一串串的快乐幸福时光,你希望我没有悲伤,永远快乐。”
“你总和我说:‘你唱歌跳舞时最好看,你笑起来最好看,我最欣赏你的乐观精神。’”
此刻,王新兰的眼前浮现出过往的一幅幅画面……
“同志们,加劲走,赶快穿过大风口。莫歇劲,莫逗留,‘三不准’要求记心头……”
长征路上,雪山风口边,11岁的王新兰打着小竹板,向路过的部队一遍又一遍地说着宣传鼓动的顺口溜。首长摸着她的头,战士们向她招手。
王新兰出生于年。
王新兰5岁时就曾给地下党当过“小通讯员”,9岁参加红军,长征那年,她才11岁。
她是长征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女战士,人小腿短,别人走一步,她得走两步。所以她说:“别人走完了长征,我是跑完了长征。”
最悲催的是,她这个最小的女红军,竟然三过雪山草地!
王新兰第一次穿过草地后,张国焘公开和党中央搞分裂,下令她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回头过草地南下。
张国焘南下碰壁后,不得不同意部队北上与中央会合。就这样,王新兰随着队伍第三次穿过草地。
长征苦不苦?真苦!但王新兰回忆起来,却把“苦”变成了快乐。
她记得有趣的事,有一次山坡陡峭,她爬不上去,后来是拽着马尾巴上去的。
草地的夜似乎很长,王新兰她们又冷又饿。
于是她们点燃枯草,背靠背唱着歌,就这样来迎接黎明。
王新兰那时的形象是这样:背着一条线毯、一双草鞋、一根横笛、一副快板,拄着根小木棍。
条件虽然艰苦,但在她的眼中,这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美画面”。
长征途中,王新兰染上了重伤寒,昏迷不醒。
有人建议给当地老乡一些大洋,把王新兰留下来。
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得知后,对宣传队指导员说:
“这孩子表演很不错,好的演出,对部队来说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他给宣传队下了一道命令:
“再难也要把她带上,谁把她丢了,我找谁算账!”
王新兰被战友们轮流背着走了好多天,最后终于康复了。
她听说了洪学智首长说过的话,非常开心:“原来我是红军里有价值的小宝贝!”
年7月,陕西三原云阳镇。
王新兰和两个女战友,在村外的草地上跳起了欢快的苏联马刀舞。
优美的舞姿,吸引了许多红军战士围观。
舞毕,随着叫好声,只见陈赓将军领着几个人走向前来。
陈赓介绍说,这是李天佑、杨勇、萧华……
萧华挑头说,没有看够,让姑娘们再表演两个节目。
这三位姑娘过去都是宣传队的,非常大方,立刻就答应了。
她们几乎是演了一台小晚会。
观众中掌声最热烈的非萧华莫属。
这是王新兰和萧华的第一次见面,也是他们浪漫爱情的起点。
当时,已经入党的王新兰被组织选送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她和另外两个女生来到云阳镇八路军总部换介绍信。
不巧的是,因连日大雨,通往延安的道路被冲垮了,她们只好暂住这里等道路修通。
这个时间段,镇上住着即将改编为八路军的红军,萧华就在其中。
随后的一段日子,王新兰傍晚散步,几乎都会遇见萧华,两人也会说说笑笑一阵子。
萧华虽然是位首长,可一点架子没有,总是微笑待人。王新兰对他怀有好感,把他当做是可亲可敬的“大哥哥”。
王新兰这年才13岁,但这两年发育很快,加之革命环境的磨炼,看起来远比实际年龄成熟,已成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萧华这年21岁,这本来是谈恋爱的年纪了,可过去一直处在炮火硝烟下,哪顾得上这事。
而这几天同王新兰相处,这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使他怦然心动。
他开始进行试探,可年纪还小的王新兰压根就没听懂他那含蓄的表达。
时间过得很快,萧华知道去延安的公路马上要通车了。
他很焦急,爱情之火已经燃起来了,却没有着落。
作为八路军师的政治部副主任,他马上要率部出征抗日,而王新兰要去延安学习,如果再不捅破这张窗户纸,那可能就会遗憾终生了。
可他要是直接表白,遭到王新兰拒绝怎么办?
聪明的萧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那天上午,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房间。
坐在罗荣桓对面的王新兰心里纳闷:首长不是我直属领导,找我做什么呢?
罗荣桓东拉西扯和她唠家常,王新兰不再拘谨。
“我找你问个事,你喜欢萧华吗?”罗荣桓忽然问道。
王新兰没有迟疑,脱口而出:“喜欢啊!”
“那你爱他吗?”罗荣桓乘胜追击。
王新兰脸“刷”地一下子红了,她愣住了:她说得“喜欢”,是妹妹对兄长般的喜欢,自己这么小,压根没有想过谈恋爱的事。
罗荣桓接着说:"萧华说,他爱你。你要是不爱他,那我就对萧华明说,让他死了这条心。"
“别……我觉得他人挺好的,也谈得来,只不过……我也不懂这是不是爱,要不然我和他谈谈看……”王新兰慌乱地说着,难为情地搓着手。
罗荣桓笑着说:"你如果觉得他挺好,那到延安后,就不许再找别的男朋友了啊!"
王新兰这回很干脆地回答:“那当然!”
罗荣桓最后又叮嘱一句:"等学习完了,你一定要回到我们师工作。"
从罗荣桓那里出来,王新兰心里特别复杂,既忐忑不安又有所期待。
别看人小,她还长了个心眼,回来后立刻对这个突然蹦出来的“爱人”做了全面“调查”。
她在红四方面军,而萧华是在红一方面军,除了这次偶遇,此前彼此一点也不了解。
王新兰知道萧华的事迹后惊呆了,没有想到这家伙这么厉害。
萧华11岁参加革命,14岁时就担任了少共兴国县委书记,15岁任营政委,17岁任师政委,是红军里有名的“娃娃司令”。
萧华既有文韬又有武略,在苏区时,毛泽东对他特别赏识,曾经编山歌调侃他:“兴国出了个小娃娃,他的名字叫萧华,哎呦喂……”
长征开始,萧华先后担任红一军团组织部长、二师政治委员。他在四渡赤水、强攻铁丝沟、飞夺泸定桥、血战腊子口等战斗中屡建奇功。
对萧华深入了解后,王新兰对他的敬佩与爱慕之情骤然升温。
然而,两人关系刚刚确定下来,却马上就是分别之日。
云阳镇村头,王新兰送别奔赴抗战前线的萧华。
萧华送给王新兰一床丝棉被,嘱咐她:“新兰,见物思人啊,你可不要忘了我!”
“嗯,我肯定会想着你的!”王新兰柔声回应道。
望着萧华飞马离去的身影,王新兰心头一酸……
王新兰延安抗大毕业后,又被安排到为红军和地下党培训无线电技术人才的中央军委通讯学校学习。
王新兰聪颖又勤奋,本来是一年的课程,她用半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结业。
年,她被分配到红色中华社(新华社前身)的新闻台当报务员。
平型关大捷时,王新兰收到过萧华的一封信,她也邮寄回去一张在延安的照片,之后再也没有联系过。
闲暇时间里,她时不时发呆,心里惦念着前线的“他”。
宝塔山下,延河边。
这天傍晚,王新兰和女伴们在河边散步,她一时兴起,亮开嗓子,唱起了刚刚学会的陕北民歌《信天游》。
“唱歌的小同志,你过来一下!”
王新兰定睛一看,竟然是毛泽东主席!她又激动又错愕:主席在招呼我?
“你是萧华的女朋友吧?你知道他在哪里吗?”毛泽东问她。
王新兰红着脸说不知道。
毛泽东对王新兰说:“你实在想见萧华,我马上拍个电报,设法把你送过去。”
王新兰满怀期待地等着前线回音。
没有想到,萧华给主席的回电是:“主席,来电尽悉,国难时期,一切以民族利益为重,个人问题,无暇顾及。”
王新兰当然知道民族大义,理解萧华的选择,但心里未免会有小小的失落和委屈。
过了一段时间,机会终于来了。师急需电台工作人员,组织上就把王新兰任命为挺进纵队的电台台长派了过去。
当时,萧华的部队在山东,在战火中,交通受阻,王新兰一行人从延安到山东,历经艰险,快到年年底,才到达师部。
罗荣桓亲自安排,将王新兰送往萧华的挺进纵队。
挺进纵队队部。
王新兰进到屋里,并没有见到萧华,原来他下连队去了。
王新兰心里不太高兴:我历尽艰辛赶来,他竟然不等我。
这时,萧华的警卫员给她倒了一杯水,笑着对她说:“我见过你。”
王新兰一脸糊涂地问他:“我在延安,你怎么会认识我?”
“我们萧司令员经常看你的照片,司令部的同志都知道你。”
王新兰脸上不好意思,心里却乐开了花。
不一会儿,萧华急匆匆地走进门,将她紧紧地拥在怀里。
年11月21日,王新兰和萧华举行了婚礼。
两人战地成亲,婚礼非常简单,但这个最甜蜜的日子永远刻在了王新兰的心底。
年,王新兰和萧华的女儿萧雨出生。这个孩子能活下来是一个奇迹。
这年夏天,日寇进行“大扫荡”。王新兰即将临产时,萧华在军区开会,她被转移到高庄子村。
大女儿出生的第4天,鬼子向这个村子方向扫荡。紧急时刻,王新兰有两个方案选择:
一是就地隐蔽,但容易暴露,很不安全。二是赶上部队,但有70多里路,需要把孩子托付给老乡。
第一个方案被王新兰排除了,但怎么也不忍心扔下孩子,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上刚出生4天的女儿追赶部队!
那天夜里,大雨如注。王新兰把孩子放进筐里,用油布蒙好,村干部派了一个壮年汉子给她挑担。
他们奔走在沂蒙山的山路上,第二天下午终于到达了山东军区机关驻地洼子埠。
洼子埠的军区指挥部内。
萧华见到水淋淋的妻子和孩子,无比心疼,他抱着孩子,撩着王新兰的头发说:“这孩子刚出生就淋雨,和雨有缘,就叫萧雨吧!”
接着,萧华犹豫了半天,非常内疚地对王新兰说:“今天晚上部队要突围,孩子的哭声会暴露目标,留下一个护士再找一个有奶水的乡嫂,让孩子和老乡们一起转移吧……”
王新兰懂得指挥机关安全的重要性,自己作为机关电台台长,也不能离开机关。于是她痛苦地点了点头。
没有想到,在鬼子扫荡中,护士田英抱着萧雨与有奶水的乡嫂走散。
田英带着小萧雨躲进了一个山洞。孩子渴了,就喝坑洼里的积水;饿了,就让孩子吸吮她没有奶水的乳头。
等田英与王新兰会合时,孩子已经骨瘦如柴,几乎奄奄一息。王新兰哭成了泪人,萧华安慰说:“这孩子命大,必有后福!”
这是年的照片,后排左起萧华、罗荣桓、吕麟。前排左边林月琴、右边是王新兰,中间女孩就是萧雨
王新兰和萧华这对革命夫妻一直同甘共苦。萧华南征北战,王新兰一直相伴左右。
也许是爱情给予了更大力量,萧华作战更加勇猛,他的战术也更加让敌军深不可测。无论是在山东抗日根据地,还是在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中,他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年,毛泽东宴请“四野”干部时,他笑着说:“萧华,你我多年不见,可是我的耳朵长得很,你一时司令,一时政委,一时山东,一时东北,出息好大哟!”
王新兰在萧华身边,不仅是一位贤内助,她也担负着重要的革命工作。
王新兰来到五师后,先后任师政治部电台台长、秘书处机要秘书、东北南满司令部秘书兼电台台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司令部秘书处秘书。
年,中南海授衔时,萧华成为最年轻的开国上将,王新兰也是年轻的开国女上校之一。
年2月,萧华患了严重的肝炎,周恩来总理安排萧华离开北京到杭州修养一段时间,并特别关照要王新兰一同前往,以便陪同照看。
萧华哪是闲得住的人,他在养病期间,竟然呕心沥血地创作出举世闻名的红色经典《长征组歌》!
杭州西子湖畔的小楼内。
萧华忘记了自己是个病人,进入忘我的创作境界。
王新兰悄悄地站在丈夫身边,她看到的是一页页被泪水模糊的稿纸。
萧华回过头问她:“新兰,过雪山草地时,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王新兰说:“又冷又饿,路好像永远走不到头。”
萧华听后,提笔写下了“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的诗句。
“当年毛主席拍电报,要把你送过来,我拒绝了,你那时理解吗?”萧华又问道。
“虽然有点小委屈,但党的事业和民族命运肯定高于我们这小家庭了。那时我就想得通。”王新兰回答说。
于是,“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个金句就此诞生了。
在六十年代后期,萧华遭受磨难,备受摧残,他在公众视野里整整“消失了”七年。王新兰也受到牵连,她也被关了3年。
王新兰对丈夫真情守望,一直在为萧华的自由而奔走。
年9月,毛泽东在国庆观礼人员名单上添上了“萧华”的名字。
10月1日,“失踪”了7年的萧华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
这一刻,让王新兰和她的孩子们泪如雨下!
萧华与王新兰经此磨难之后,两人更加珍惜彼此。
萧华、王新兰的全家福:大女儿萧雨、儿子肖云、二女儿肖霜、三女儿肖露、小女儿肖霞
年4月11日,开完政协会议医院。
第二天,王新兰打开诊断书一看,一下子就昏了过去。诊断书上面写的是:“癌症晚期,癌细胞已从胃扩散到肝”。
王新兰醒过来之后,忍住悲伤,和孩子们商定,为了稳定萧华的情绪,谁也不要透露他的真实病情。
陪护那段日子里,王新兰总是强颜欢笑。她安慰萧华,等你好了,我们一起到老区走走。
有一天晚上,王新兰眼睛哭肿了。第二天,为了免除萧华的怀疑,她特意医院,并对萧华撒谎说,得了感冒怕传染别人。
关于萧华的病,在他与家人之间始终隔着一张纸,直到他去世也没有被捅破。
当王新兰看到萧华“永葆青春”那件遗物,她明白了,其实萧华早已经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
萧华最终被病魔带走了。他离开这天,是年8月12日,这一天,注定将是王新兰一生中最痛苦、最难以承受的日子。
萧华走后,王新兰开始一本本地阅读他留下的日记、信件、照片,她要从这些东西里找到丈夫走过的轨迹,她仍然需要他的陪伴……
孩子们发现母亲一个人在西山生活永远走不出悲伤,因为那所房子里有太多萧华的影子。于是,千方百计让老人搬了家。
然而,王新兰每天念叨的仍然是:说好的白头偕老,为什么早早扔下我……
这天,王新兰又看着“永葆青春”的纸条流泪。身边的女儿劝道:“妈,别太伤心了,父亲写下这句话不就是希望你能在他离世后还能快乐的生活吗?”
王新兰恍然大悟,明白了丈夫的苦心,心中有些释然……
王新兰将珍贵的萧华上将礼服捐献给将军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