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第一个造漆器的人,是舜。贵州毕节的漆器工厂里,化石般古老的工艺,却变幻出极具现代感的器物,这是时光的另一种旋转。
和漆器有关的,并不只是工艺师。漆来自高高的漆树,在风里哗啦啦响,听着听着,转眼就是一生。有人用一生的时光栽植漆树,有人用一生的时光割取漆液,有人用一生的时光制作大美漆器。
日出前的漆最好
据说50岁知天命,刘明合觉得自己的天命是漆树叶在风里哗哗作响。他的爷爷带着他的父亲,听过这个声音;他的父亲带着他,听过这个声音。社会在进步,生活在变化,他不再带着儿子去听这个声音,但身姿繁茂的漆树是艰苦岁月的陪伴者,他将用剩下的时间,继续与之相濡以沫。
刘明合住在毕节大方县星宿乡松树村,大风在山上滚来滚去,树林也激动得呼呼叫唤。刘明合早早就上了床,准备早起上山割漆。
“要赶早,日出之前的漆最好。”爷爷这样告诉父亲,父亲也这样告诉刘明合,刘明合这样告诉记者。
太阳藏在大地背面,天上有星星,村子里一片寂静。刘明合带着割刀、刮片和接漆筒,悄悄走出门去。
刘明合每年的工作时间,是从夏至到霜降,不过4个月时间。“其他时段去割,要么是干的,要么流出来的是水。”
割漆季节,每天6点上山,12点下山,吃了午饭睡了午觉,15点又再次上山,一直到天黑。
漆树是落叶乔木,树皮灰白色,粗糙,呈不规则纵裂,树叶长条形,这是中国最古老的经济树种之一,漆液是天然树脂涂料,素有“涂料之王”的美誉,不仅色泽鲜艳,而且防腐防锈,耐酸耐高温,有通经、驱虫、镇咳、防癌等功效。有科研人员发现,漆树酸有改善神经异常的作用,对渐冻症有疗效,还可作为强心剂。
漆树“浑身是宝”。过去物资紧缺,当地人用漆树的籽榨油,当菜油来吃。“商人把漆籽油切成像豆腐一样一块一块的来卖,比菜油还便宜。漆籽油吃起来很香,但是稍微冷一点就凝固了,在嘴里起块块,化都化不掉。”漆树叶的嫩芽则是美味佳肴,刘明合说,味道比椿菜还好,刘明合回忆说。
割漆让刘明合的父亲刘永华一家度过了最艰苦的年代。漆液卖给供销社,换回了白米饭、灯草绒和咔叽布。
即便是到了现在,割漆依然带给刘明合有尊严的生活。“比工地做工来钱快,都是现钱”。
百里千刀一斤漆
最近的一棵漆树,离家米而已,远的那几棵,则有几公里。刘明合早早就在杂草丛生的树林里辟出条小路来,又用绳子和木棍在树上布置脚道,脚道就像梯子一样方便人上树,这些准备工作大约需要花费10来天。出了门,沿着小路往上走,很快就看见了一棵棵割痕累累的漆树。
草地里有时会传来“嗦嗦”声响,刘明合知道,又遇见蛇了。他按照祖训,用木棍敲打草地,把蛇赶走。
28岁那年刘明合遇见过一条2米多长、黄瓜那么粗、长有花斑的大蛇。“从父亲手里接过割漆刀后,才知道割漆有很多讲究,其中一条就是不能碰蛇。”
对于割漆人来说,对蛇是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宁可让开,不可伤害。
这门古老手艺,某些细节近乎自然崇拜,却始终被一丝不苟地传承着。
比如说割漆的时候不能割断树筋,如果割断了,树皮就会脱落,树保不住水分,就会枯萎。
“割漆还讲究年份,第一年割了,要等三年才能再去割同一棵树,而且只有长到胸围12厘米以上的漆树才能割。”
这是最朴素的生态经济学。
切开树皮,没一会便渗透出白色的漆液来。割漆很讲究刀法,如果割得太厚不会出漆,要90度平切树皮,流出的漆液,用刮片刮下来放到接漆筒里,刮片和接漆筒都是竹子做的。刘明合的刮片长约一尺,硕大的竹筒则可以装下3斤半的漆液。
刘明合的父亲刘永华整整割了30年的漆。如今刘明合在漆树林里独自穿行,也有几十年了。
割漆人是天生的。因为大部分人对漆液都会过敏,顿时皮肤红肿,刘明合却对它“免疫”。“弄到手上也不用怕洗不掉,布条沾点酒精就能擦干净。”
漆树不连片,所以割漆很辛苦,俗话说,“百里千刀一斤漆”,这是分外珍惜的东西。
漆液是神奇的存在
向刘明合买漆的人叫作高焱,他的父亲是大方漆器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光友。
漆器厂在刘明合家南边的大方县城,高焱的名字里有三个火。彝族是钟情于火的民族,火是光明,是生生不息。高光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高俊,一个叫高焱。两个儿子念了大学,又在外闯荡多年,最终还是选择回到父亲身边,传承漆器之路。
原料越来越贵,大方漆器身价益发昂贵。大方漆器制作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从生漆收割、胎坯制作到漆器形成,全部50多道工序、80多个生产环节,都需手工完成。其中,纯大漆和皮胎是大方漆器所独有。
虽然价值不菲,但高贵的漆器,和化学漆或者合成漆制作的工艺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高焱说,以大方漆器皮胎隐花工艺为例,隐花的制作要选最上乘的大漆,用提炼成透明色的漆来做面漆,还要巧妙地把各种花纹隐衬在漆质与胎胚之间,多次涂于经过修饰的器形上面,具有很强的艺术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漆器里面的花纹会越来越明亮,漆器里面的花纹最长的要一年左右才全部显现出来,是一个漫长的显影过程。
因为环境、海拔、土壤、气候的独特性,毕节出产的生漆漆酚含量很高,更因大方漆器而不凡。但不是所有的大方漆都能被漆器艺术家看中,好的大方漆,必须是“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荡起虎斑色,担起钓鱼钩”。
“我们去农户家收漆的时候只要‘七分漆’,这是行话,意思就是转色快,干燥快,漆膜硬度高的生漆。”
由于境内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于漆树生长,毕节多地有漆树分布,尤以海拔1~米地段所产生漆质量最佳,品种有肤姻皮、白杨皮、青冈皮、粉皮大木、灯台大木、黄豆、椒叶、厚叶、柿花叶等。
仅大方县境内,就有漆树林面积亩,散生树57万株。
而与大方县紧邻的黔西市,村民史良清一生参与、指导和帮助7个公社、96个生产队培育各种树苗万株,自己亲手栽植的树木就达35万株,其中,有20万株都是漆树。
如今,毕节已经成为中国最美的生漆基地之一。
一生种树的史良清已经去世,大家提起他,依旧感怀不已。
毕节是长江重要支流赤水河的上游流经地。从赤水河源头到贵州境内,要经过三道雄关,其一为胜境关,如今是滇黔省界;其二是七星关,鸡鸣三省之地,如今是繁华城市;其三为娄山关,俯瞰生机勃勃的遵义。如何在生态和发展的悖论中找到突围之路,毕节的漆树林里自有答案。草木蔓发的动人风景里,种树人、割漆人、漆器大师各自寻得天命,各自诠释生活意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浩
编辑章虹
二审虞富文
三审赵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