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方县兴隆苗族乡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的决策部署,凝聚群团力量助力脱贫攻坚,聚焦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可致富”目标,结合兴隆社区安置点实际,积极探索实施“五进育五家”模式,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目前,已建成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2个,完成户人搬迁入住。成立党组织1个,提升了搬迁群众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感恩教育”进新区,育“奋进”之家
搭建群众思想引领“感恩桥”。
搭建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安置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组织党员干部进楼入户开展政策宣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和毕节试验区精神。通过开展活动,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启动思想教育。整合宣传、教科等部门资源,广泛开展“送文化进社区”。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原则,教育引导搬迁群众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破除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厚葬薄养、互相攀比等各种陈规陋习,形成崇尚科学、文明、节俭、诚信的良好风尚。
做好同步发展。依托兴隆苗族乡小城镇建设,将安置点与城镇建设同步推进,乡党委、政府把集镇市场全部搬迁到安置点附近,进一步提升安置点门面和摊位价值,让安置点在发展中逐渐“活跃”起来。
“就业创业”进新区,育“幸福”之家
搭建群众就业创业“致富桥”。
分类摸底培训。对搬迁群众劳动力情况、在外务工情况、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就业意愿、劳动技能等进行排查摸底,分类建立台帐,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原则,“一户一策”提出就业创业措施,并根据搬迁户的就业意愿组织培训。目前,共组织各类就业培训2期人次,向福建、广州、浙江等地输出10余名技能人才。
拓宽渠道就业。创新开发治安巡防、环卫协管员等“10N”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38个,对就业困难和无法外出务工的21名困难群众进行就业兜底。组织引导97名劳动力外出到广州、浙江等地务工就业。累计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人数人,基本实现“一户一人”稳定就业。
加强扶持创业。发挥党组织推动作用,用好用活政府优惠政策,采取兴办便民利民平价超市、蔬菜超市等方式,引导搬迁群众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在筹建就业扶贫车间1个,预计吸纳就业10人。
“温馨服务”进新区,育“温暖”之家
搭建群众排忧解难“连心桥”。
抓好公共服务。在安置点附近配套幼儿园1所、小学1所、完全中学1所,实现所有搬迁群众子女就地就近入学;全面实行“贫进脱出、病进愈出”动态管理和监测,定期组织医务骨干开展医疗服务。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制度,坚决防止搬迁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强化便民服务。统筹推进社区阵地建设,设立党建、人社、民政、卫健、教育等“便民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办理医疗报销、民政服务、子女入学、户籍迁移等事项余次。加大与供电、燃气、电网等公司对接协调,为搬迁群众日常生活提供最大便利。制作发放便民连心卡张,统一制作楼栋长公示牌,做到群众随叫随到。
拓宽社会服务。创办“老年人活动中心”“四点半学校”,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等,先后开展搬迁群众子女课后辅导服务等活动86场次。组织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开展“家访”余人次,把服务和关怀送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
“权益维护”进新区,育“和谐”之家
搭建群众权益维护“平安桥”。
解发展难题。定期或不定期走访搬迁群众,及时了解和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认真做好防范社会风险和搬迁群众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治安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扎实做好搬迁群众中特殊群体关心关爱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搬迁安置点和谐稳定。近年来,共组织10名党员干部与搬迁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解决困难问题10个。
转治理方式。采取搬迁群众筹资3元、社区集体经济配套3元、乡政府配套3元的“三个3元”模式,全面构建“我参与、我管理、我受益”治理格局。推行“居委会网格长楼长”管理模式,推进社区分区域管理无盲区。组建“党员民警楼长”党群服务队1个,建立“11N”志愿服务体系,开展邻里守望、互助管理。从有能力有威望的新市民中推荐理事,积极开展协商议事,发挥自治“管家”作用,建立志愿服务队1支,发动志愿者9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次。
抓法治建设。适时组织法检公、食品监督所等执法部门,开展支部亮旗帜、党员亮身份等活动,及时研究解决安置点内存在的各种治安问题和隐患。适时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和“七五”普法活动,与搬迁群众签订今年来,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7次,调解成功率%。
“组织保障”进新区,育“文明”之家
搭建市民意识培养“融合桥”。
完善组织架构。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支部,负责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建工作落地落实。探索“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工作机制。同步成立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实现安置点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配强工作力量。从乡直有关部门选配7名党员干部组建工作专班,配合抓好搬迁群众帮扶、管理和相关政策衔接保障。采取以选派、聘用、招考、优选等方式,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目前,配齐社区干部9名,选出网格长1名、楼栋长2名。
创新管理机制。积极探索“三长三员”管理模式,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管理体系,确保搬迁群众有效管理全覆盖。投入万元对1个社区活动阵地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社区事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引导建立居规民约,推动居民自治,切实增强搬迁群众“主人翁意识”。(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