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新四化蹲点采访大方县百纳乡小冬荪大

12月初,记者来到贵州省毕节市百纳乡,遇到了刚采摘完冬荪回家的刘洪艳。“我们三个人早上出发,边玩边耍摘得三背篼,摘回来洗干净,全身都是宝。”刘洪艳背着一兜子冬荪,开心地告诉记者。她是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百纳乡新华村的村民,也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冬荪种植大户。(刘洪艳)冬荪,是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方冬荪,学名白鬼笔,又称竹下菌、竹菌、无裙荪,是一种珍稀食用菌,有重要的药食两用价值。百纳乡地处九龙山腹地,全乡总面积95.96平方公里,总人口人,居住汉、彝、苗、白、仡佬、布依等20多个民族。新华村属百纳乡管辖,现种有冬荪余亩,冬荪种植农户80余户,冬荪制种户4户。(洗干净的冬荪“帽帽”)冬荪能在当地“天生天养”,离不开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由于冬荪的正常生长形成温度不能高于20度,种植要求严苛,而百纳乡的气候、土壤、环境条件又十分适宜冬荪生长。因此,充分利用林内庇荫、湿润、凉爽的环境资源,发展林下冬荪种植产业是当地势在必行的路子。“我们家里现在就我们老两口,儿女都出去了,种植冬荪四五年,都是靠这个小东西过日子呢。”刘洪艳告诉记者,在百纳乡种植冬荪,有着先天优势,当地的气候特别适应冬荪的生长。“我们都是只管一个冬天,忙两个月,其他时候都是找点其他活路干,冬荪就是‘天生天养’。”刘洪艳说。(清洗冬荪必须冲洗)正值冬荪采摘季,刘洪艳家门口铺满了好几块地方,村民们有的采摘、有的清洗、有的搬运、有的送入烘干房,井然有序。“因为儿女都不在家,所以我们都是请村里街坊邻居来帮忙,一天几十百把块,大家一边工作一边闲聊,日子快活得很。”刘洪艳说。(刘洪艳家门口大家各忙各的,分工井井有条)“刘洪艳家是村里冬荪种植大户,每年在她家帮忙的都有十来人,每天差不多都有80元到元不等的工资。”百纳乡新华村第一书记赵海荣告诉记者。种植冬荪不仅带动了村民自己的收入,也拉动了全村的收入。据了解,近年来,大方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冬荪产业方面。目前,冬荪种植涉及25个乡(镇、街道),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已形成贯通全县的产业带,产量大,产值高,种植面积约.73亩,年产干品量为.42吨,预计总产值约2.28亿元,冬荪产业已成为当地推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洗干净的冬荪“杆杆”)“摘冬荪的时候,要从泥巴里面抠出来,再把壳剥开,理清楚了才能帽帽套帽帽,杆杆背杆杆。带回家清洗,分开来晒,晒完再去卖,全身上下都是宝,都能卖出好价钱。”刘洪艳拿着一朵冬荪告诉记者。在她的眼中,也许这朵冬荪承载的不止是百元价值,更是一年的希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胡愉罗蔓肖维维编辑骆航念何涛编审田旻佳杨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