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下,木耳在青翠山间迎风“绽放”,在大方县星宿乡松树村深山组,记者看到贵州龙茂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里,排列整齐的黑木耳菌棒正长出一朵朵鲜嫩的木耳,七八个村民正在忙着采摘。大方县星宿乡松树村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在基地里务工的朱常艳和婆婆刘国英正在采收木耳。“我们采摘每公斤有6毛钱,昨天采了公斤,得了元。今天到中午时每人已经采了公斤,收入应该和昨天差不多。”朱常艳说。朱常艳(右)和婆婆刘国英正在采收木耳“我们这里有近50亩,有10万棒,每棒采收6两活木耳,可以采三季,每年共生产木耳3万公斤,年产值在万元左右。”在基地做管理的张龙永告诉记者,基地刚采摘的木耳通过阳光晒干,保障了木耳的品质和口感,主要销往浙江及周边县区,常供不应求。返乡创业,带动一方发展。植基地负责人王军,之前在贵阳发展,年返乡创业,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木耳、香菇等产业。他说:“我们现在投入了多万元,有星宿和凤山两个基地,最少6斤活木耳能晒1斤干的,干的保底均价27元左右每斤,同时也跟着市场价波动。”王军介绍,通过元每亩流转土地,期限5年,来发展木耳种植,同时在凤山乡有个种植大棚,每天有最少15人在做务工,做菌棒、采收木耳等,预计夏季能够投产30万棒,到时候收益相当可观。发展产业是巩面脱贫成效、推进产业革命、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让木耳种植在星宿乡开出产业致富花,结出群众增收果。一朵辣椒花,美了一片地,富了一方人,发展辣椒产业是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星宿乡合理将辣椒产业发展目标亩任务分解到村,绘制成图,固定到图斑上、落实到地块上,给每块辣椒地“建档立卡”。王显会正在盖地膜育苗、起垅、盖膜……在山河村辣椒育苗基地里,贫困户王显会正在盖地膜,她告诉记者“2月20多号开始复工复产,就来务工了,一天有90块钱挣,每年还有1元土地流转费,一年有近3万元收入。”据悉,星宿乡重山村、云峰村大棚集中育苗0亩,10个村传统育苗点亩,县农旅投集团代育0亩,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落实组织化生产经营。户贫困户、公益性岗位的十大员每户均种植1亩以上。确保辣椒种得出,销得完,大方县农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乡镇签订辣椒保底订单销售合作协议,并协调辣椒市场经营主体建立产销对接机制,保底收购,大方本地邹椒1.4元每斤,合格线椒一斤1.3元,鲜红秋辣椒1.1元一斤,若市场价好,农户经营主体还可以自行销售。大方县星宿乡辣椒产业示范点牢牢把握好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星宿乡党委切实履行“施工队长”职责,紧紧围绕“3+2+N”产业布局,做实“窗、药、果、菌、菜”等主导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革命。“全乡土地确权面积共亩,退耕还亩,产业调整亩,现已调减玉米亩,剩余亩。”星宿乡乡长姚智海说。辣椒种植“椒”产业发展网,木耳种植拓宽增收路,让大方县星宿乡的田地间开出“菌”美致富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肖大熙编辑顾野灵编审李文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8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