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我国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之一。从年12月开始,在恒大集团三年无偿投入30亿的大力帮扶下,大方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有近18万人初步脱贫。
恒大集团为大方县开出的一剂主要“药方”是产业扶贫。恒大结合当地实际,发展蔬菜、肉牛、中药材和经果林等特色产业,为每个贫困户配备至少两个产业项目,并引进上下游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实现“供、产、销”一体化经营,帮助贫困人口就地脱贫。
打造一条绿色、环保、可持续的产业脱贫之路
大方县瓢井镇的油沙村坐落在连绵的群山之间,这里土地破碎,气候潮湿阴冷,是大方县个贫困村之一。多年来,这片沧桑的土地为人们的脱贫致富梦而苦苦争扎。
恒大集团结对帮扶大方县以来,各项扶贫措施高效推进,这座崭新的魔芋加工厂也因此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悄然立了起来,除此之外还引进了贵州大方芦笙妹食品有限公司进行食品加工运营。
恒大用实际行动再次点燃了人们脱贫致富的梦想。这次,他们给出的是一条绿色、环保、可持续的产业脱贫之路。
“每天上班8个小时,工钱元,还管吃饭!”年初冬,油沙村的气温陡然下降到摄氏10度以下,在村旁边的魔芋加工厂里,村民郑美的劳动热情堪比春日的朝阳。和她一起干活的,还有几十个当地村民。
厂房里,堆积如山的魔芋就像娃娃可爱的脸蛋,圆圆的,胖胖的。“最大的有十多斤,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魔芋。”郑美一边说,一边将刷洗得白白净净的魔芋蛋子放到传送带上。他们这里是整个魔芋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这里的土地和气候非常适合种植魔芋,每亩最低产量都在2吨左右,除去自留种,可出售的商品芋最少也在1.5吨左右,按照我们当前的收购价,每亩产值可达00元以上。”目前,他们已经成立专业合作社,与当地政府一道,引导种植魔芋基地多亩,并且带动当地数百户老百姓改变了传统种植,转型到附加值更高的魔芋种植上面来。
“供产销”一体化经营,产业帮扶大方破脱贫难题
贫困地区的产业经常陷入一个怪圈:产量好了,价格低了;价格高了,产量低了。看似公平合理的市场规律,却让朴实的农民晕头转向:不知道种什么、不知道种多少、不知道怎么种、不知道卖给谁。
通过全方位细致的产业实地调研,恒大调研组了解到大方县受气候条件影响,蔬菜品质较高。因此决定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帮助当地发展蔬菜产业。
12家蔬菜上下游龙头企业,被恒大引进到大方县,并配建蔬菜集散中心,借助“互联网+”的手段,根据市场需求直到育苗中心生产。蔬菜成熟后,由集散中心到田间地头向合作社现场收购,然后集中洗、拣、分,把绿色蔬菜供给到重庆、贵阳等全国各地。
目前,恒大在大方县已建设栋蔬菜大棚,建成36.7万亩蔬菜大田基地、28.6万平米育苗中心、28处储存及初加工基地,通过这种“供产销”一体化的蔬菜产业精准扶贫模式,解决了农户“不知道种什么、不知道种多少、不知道怎么种、不知道卖给谁”的根本性问题。
“买养产卖”一体化成趋势,大格局闯出一条致富路
“买牛不愁钱,养牛没风险,产牛有奖励,卖牛有保障”,这是恒大在大方县探索出的一条龙肉牛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贵州毕节大方县理化乡新发村村民杨军,一年前还是村里的贫困户,而今却成了养牛能手,实现了脱贫。不止是杨军一家,越来越多的村民靠着“扶贫牛”走上脱贫路,大方县乃至整个毕节市也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肉牛之乡”。
从年12月开始,恒大集团结对帮扶毕节。通过实地考察,恒大将发展肉牛产业作为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年9月,恒大将首批西门塔尔牛调入大方。11月,杨军家就从扶贫牛超市选了三头牛。
“这种牛比我们当地的土黄牛体格更大、更好卖钱;而且,我们也去参加了恒大组织的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学习了养牛的技术”杨军说。领回牛后,杨军夫妇像宝贝一样照看着,仅一年时间,杨军的“牛场”规模就扩大了一倍。
面对记者,杨军道出自己的打算。“每养殖一头母牛,政府补助0元的饲草料费用,每生一头小牛恒大再奖励0元,三头牛生三头仔光奖补就已经元。三头元算是今年的固定资产,这还不算明年要新生的小牛。
如今的毕节市,已逐渐成为中国的“安格斯和西门塔尔之乡”,目前,共有头安格斯和西门塔尔基础母牛在毕节繁衍生息,未来将给更多的贫困老百姓们带来稳定的分红收益,确保他们稳定脱贫。
三年来,恒大集团通过这一系列产业扶贫措施,不断弥补大方县产业发展短板,使产业扶贫项目在古彝圣地上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开启了大方脱贫“加速度”,加快大方县脱贫出列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