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之年。在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这一年里,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脱贫群众收入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年,乡村振兴迎来新的利好。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围绕“乡村振兴”这一话题展开了热议。
黄炳峰代表: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发展扶持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黄炳峰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周颖)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近年来巴马县委、县政府一直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巴马县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领域重大项目个,累计完成投资71亿元,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康养百佳县市”等称号。
在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巴马县委书记黄炳峰看来,成绩背后也有隐忧:“巴马作为刚刚摆脱绝对贫困不久的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绿色发展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群众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困扰和影响着长远发展。可以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仍然是绿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短板。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下,如何推进生态开发、促进绿色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尚未有很好的科学规划和实践经验,这些都将严重制约巴马县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此,他建议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扶持力度。
黄炳峰代表建议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指导。将少数民族地区更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促发展的绿色发展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纳入“十四五”国家规划和所在省(市、区)规划的“总盘子”,打造一批符合本地特点、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模式样板。同时,加大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在文旅康养产业、绿色无烟工业、新兴产业等生态型产业方面的投入力度,在更高方位上推动绿水青山转变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此外,他还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黄宗洪委员:
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常委黄宗洪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赵琳)随着大众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逐步转变,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和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速度持续加快、质量不断提升、产品类型和业态逐步丰富,但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黄宗洪今年专门准备了《关于推进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
在提案中,黄宗洪重点分析了目前乡村旅游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顶层规划,省、市、县各级较少编制专门的乡村旅游规划。二是定位不明,很多乡村旅游点开发定位模糊不清。三是人才缺乏,在旅游资源的挖掘、旅游市场的开拓、旅游产品创意设计等方面严重缺乏专门人才。四是旅游商品档次低,对游客的购买吸引力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黄宗洪在提案中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重视统筹规划。由政府牵头成立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按照“省统筹、县主体、乡推动、村落实”的工作思路,明确各级分工和主体责任,同时还要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发展。
二是精准定位,科学规划。以“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要求为原则进行可行性规划论证,避免无序开发、同质化建设的现象。
三是储备人才。加强管理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培训,同时推行乡村旅游交通、住宿、餐饮、旅行社和导游业等服务标准规范,提升服务质量及满意度。
四是深挖特色,提升商品档次。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商品,提高工艺设计水平、生产水平和产品包装质量,满足现代人追求产品品质和审美的需求。
廖仁旺代表:
弘扬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廖仁旺
慈善公益报(陈奕樊本报记者伊霞)“这些年,村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越变越漂亮。”全国人大代表、永州市蓝山县毛俊镇毛俊村村民廖仁旺说,这样的变化来之不易,毛俊村有多人,有唐、李、陈、吴等个姓氏,是个“百家姓村”。20世纪90年代,毛俊村除了思想封闭、基础薄弱外,还有让人头疼的乡风不正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引导村干部有担当,赢得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信任。”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廖仁旺,率领毛俊村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村里大到几十万元、小到几元钱的开支,都要经过村民理财小组、村务监委会等签字把关。还在村部门口架设了信息查询机,村民们可以随时查询村部财务状况。
村里的风气也开始转变。过去,村民办红白喜事一请就是上百桌,“死要面子,欠下票子”。年,村里通过了《毛俊村红白喜事管理办法》,推行简办红白喜事,为村民的“人情债”松绑。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也相继建立,向歪风邪气宣战。乡风文明,带动毛俊村实现了社会秩序由乱到治、村民由贫到富的蝶变,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通过弘扬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是廖仁旺多年来持续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王学军)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带来了《关于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双碳”战略的建议》。
裴春亮表示,农业农村领域的节能减碳空间巨大,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是加快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节能降碳的主战场都在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农业农村的减排问题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裴春亮看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落实“双碳”目标,要注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统筹推进,真正让乡村生态振兴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新阵地,实现乡村振兴与“双碳”战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为此,裴春亮建议,加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应把“双碳”目标尽快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之中,出台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规划,构建监测评估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强化科研、推广、教学、生产、加工等主体间的合作,推动农业农村“双碳”目标真正落地。
事实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因此,裴春亮在上述建议中提到,应加快淘汰落后的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模式,并加大低碳生态农产品的生产供应。
“加大智能化、绿色化农业机械的研发推广力度,逐步淘汰生产效率低、能耗大、污染高的农业机械;逐步减少农村地区散煤燃烧规模,推广清洁取暖,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一步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兴农,提升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标准化水平;积极开发观光农业、绿色康养、生态教育等服务,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裴春亮说。
另外,他还建议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低碳行动。把农业节能减排及碳汇指标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探索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村民共同参与”的农业碳汇交易机制,按政策给予补偿。通过创建“零碳村”“零碳镇”,开展典型示范、先进评选等激励机制,促进村民自觉养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习惯。
王红委员:
鼓励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全国政协委员王红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安迪)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王红作了题为《壮大乡村产业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大会发言。她表示,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其主要途径就是鼓励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她认为,壮大乡村产业,促进乡村发展能力和治理能力的综合提升,进而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更是乡村振兴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在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中,存在对乡村产业功能的特殊性重视不够、对城乡要素流动的双向动力培育不够、对农民创业的新动能激励不够三个突出问题。
她建议以创业为手段培育新动能,助力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其主要途径就是鼓励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农民与城乡产业要素相结合,进而创造新价值,形成产业兴旺的持续动力。
王红说,脱贫攻坚的胜利为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在互联网、现代化交通及物流系统的支持下,乡村已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与条件,以“互联网+”催生农民创业,已有诸多很好的实践。因此,要充分考虑农民作为创业者的角色,为农民与农村要素相结合实施创业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如:将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清理出的资源优先供给农民创业者使用,为乡村农民发展庭院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创新创业行为提供政策保障等。
余留芬委员:
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国政协委员余留芬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王依霏)履职5年来,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一直 在调研乡村特色产业时,她发现在贵州几乎每个县区都挖掘出了富含本土特色的产业,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支撑。比如,盘州市“刺梨产业”、水城区“高山茶产业”、安顺“蜡染文化产业”、大方“豆制品产业”等。贵州还有一种稀有水果贵州刺梨,这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珍果作为脱贫产业在贵州大面积种植,种植量达到多万亩,在盘州就有60万亩。当地自主研发了果脯、饮料、原浆等系列产品,但由于以贵州为主打市场,在其他城市知名度不高,销量不佳。
因此,余留芬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建设中可以给予贵州倾斜支持。在项目资金配套、产业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给予贵州重点支持。对当地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扶持,重点打造,重点推送,比如把贵州刺梨产业推广至全国,打造成贵州名片,带动更多老百姓增收致富。
同时,她建议,政府重点结合产业与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家生活、乡村文化为基础,开展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第三产业。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学、观、教、娱的高品质乡村休闲旅游体验。创造一批“可学、可看、可鉴”的示范点,将经验成熟、经营模式完善的村级建设推广到更多乡村中,助推乡村振兴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