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旧址诠释红色市西天眼新闻

古代的平夷县、毕节卫、民国时期的毕节县、新中国建立后毕节地区行署、毕节县、原毕节市办公中心坐落今天的市西,林青、周素原、秦天真等仁人志士出生于此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底蕴厚重的文化赋予了他深刻的历史内涵,从原来的环城区—毕节镇—市西办,逐步发展成今天的市西街道。林青纪念馆、抗日救国军司令部、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是这里的红色招牌,依托这些文化旧址和这片红色热土,诠释“红色市西”。

林青烈士纪念馆,国际歌声洒热血。林青是毕节本土的一位革命烈士,该纪念馆矗立在司法路,三层仿古框架结构。一进大院,气氛庄严肃穆,林青的雕塑凛然耸立。步入一楼大厅,三个大屏幕同步播出话剧《林青的远方》;二楼的腊像、浮雕等栩栩如生,艺术地再现林青从商店学徒到阅读《新青年》《湘江评论》的艰辛岁月,坚定了他参加革命的执着与追求;从共青团员到共产党员的光辉历程,涌现了一名“永葆革命青春”战士的英雄气概;从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的创办到贵州省党的第一个支部——毕节支部的建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初心和使命;从贵州省工委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到面对惨无人道的酷刑和死亡威胁,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严守党的机密、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高贵品质;从高唱《国际歌》的热血青年到牺牲在反动派枪口下的革命烈士,再现了一个共产主义革命志士必将推翻蒋家王朝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三楼展示了有关林青故事的书法作品。整个纪念馆设计独特,展示了林青烈士的光辉形象,是“红色市西”的根脉。

抗日救国司令部,长征途中建武装。“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省级抗日武装,是知名爱国人士周素园先生的故居,一栋六排五间、一楼一底的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坐落在和平路。司令部内的物件、革命文物展览,反映了周素园先生一生的光辉历程。作为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他积极配合毕节的地下党组织,指挥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装,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民众和一切爱国志士加入抗日队伍,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红军长征到达毕节时,在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革命家的指挥下,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红军北上,周素园先生率领一支分队编入红军队伍随军北上,到达延安,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亲自接见,毛主席称赞周素园是我们的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敬的朋友与革命同志。新中国建立后,周素园同志先后任贵州省副主席、副省长等职,为新中国的建立、为贵州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周素园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的故事在城乡家喻户晓,他的卓越贡献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山城儿女。“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展示了周素园等老一辈革命家们的光辉形象和革命业绩,是“红色市西”的枝叶。

第六军团政治部,红色基因遍地撒。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位于毕节市中山路34号,政治部主任夏曦和政治委员王震等领导同志在此办公。红六军团到达毕节,积极开展“扩红”工作,仅毕节县就有多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这是红六军团长征过程中“扩红”成绩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毕节地下党和地方武装的接应下,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不费一枪一炮拿下了黔西北重镇毕节,红军将此前在大定(今大方)建立的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迁至毕节百花山办公。先后成立“毕节县抗日大同盟”“毕节县抗日救国会”、建立“毕节县妇女委员会”等组织,宣讲红军的性质、任务、纪律及国内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政治主张等。建立“苏维埃毕节县革命委员会”,深入城镇、区乡、村寨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抗日主张,在鸭池、朱昌、海子街、长春堡、撒拉溪、杨家湾、头步桥、小坝、层台、七星关等区乡先后建立了乡村苏维埃政权49个,组建游击队44支多人,抗日救国军由原来的不到人增至近人,为开辟、建设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播撒革命火种、发展红军、壮大抗日力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第六军团政治部,最大限度地传承红色基因,是“红色市西”的躯干。

百花胜迹建红都,薪火相传铸辉煌。中华苏维埃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毕节百花路19号,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毕节市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一走进“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翔实的考古资料、文物、实物、照片等,讲述了毕节悠久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文物,生动地记录了红军长征在毕节期间的光辉史实。人在其中,瞻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穷苦人民打天下、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得知红色江山、红色政权、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回顾红二、六军团在毕节发展革命活动的相关事迹,不知不觉地接受革命精神洗礼。从“智取瓢儿井”“菜子坳伏击战”“猫场之战”等紧张战役中,看到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在黔西北建立了不朽的丰碑、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与人民群众结下深厚情谊。在这里接受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学生、老师、干部、党员等,树立的是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利益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将会告诉你:要忠诚于党的事业,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光荣传统,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服务群众,坚决同危害人民、社会、国家的行为和错误思潮作斗争,当好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坚,当好实践党的宗旨的模范。中华苏维埃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雅称“三省红都”,红色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红色市西”的主体。

七星关区市西街道   张冶

编辑廖婉君

编审林全举

终审黎秀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