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冲里,绿油油的紫蒜一弯接一弯。村民杨忠显弯着腰在紫蒜地里扯草,他听力不太好,但是提到紫蒜种植,他满脸堆笑:“我家种了3亩多,再过段时间就可以买蒜苔了。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收入应该在元以上。”
“你看,地里种着猕猴桃呢,去年冬天种的,好多已经长出了新叶。”杨忠显抬手指着山上说,看见那些石旮旯没?石旮旯里种着花椒呢。
大方县猫场镇新民村有了长效增收致富产业,让群众有了高质量增收致富“密码”,村民们的脸上挂上了自信的笑容。张清林说,原来新民村群众就靠种包谷洋芋为生,因为贫穷,好多人走到外面头都抬不起来,娶媳妇成了最揪心的事。现在山上花椒和板栗,冲里紫蒜猕猴桃,增收有了新门道,走出去腰板硬了不少。
“新民村是猫场镇最偏远的村,紧邻纳雍县厍东关乡,离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猫场镇党委书记王炳发介绍,整个村的地形就是几座大山几条冲,海拔高差大,切割纵深,全村名群众散居在几条冲里,过去由于边远偏僻,交通不便,村里几乎没有什么产业。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9%。 这几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新民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山的路变成了明晃晃的水泥路。年,镇里在新民村实施了养牛和养猪直补项目,助推群众脱贫致富,全村贫困发生率从39%多下降到9.45%。
年,全县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新民村贫困发生率仍然还有9.45%,是全县贫困程度最深的村。加上村里不得支柱产业,群众的后续增收是个难题,将会影响全镇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这让王炳发很揪心。 “我们下定决心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为老百姓培养出增收支柱产业。”王炳发说,“通过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到村里实地考察,结合群众发展意愿,我们决定在海拔高的村民组种板栗,土肉瘦瘠的山坡上种花椒,土地平缓的冲里种猕猴桃。同时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式在经果林里套种紫蒜、辣椒、大豆、魔芋、中药材等经济作物。”
“我们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带领群众发展。”新民村驻村第一书记朱敬林说,由村合作社提供种苗,组织村民栽种,组织村民管护,提供技术支持,负责销售,收益的10%归合作社,90%归群众。 终于不用种包谷洋芋了,新民村的群众干劲十足,扛着锄头上了山。一个冬天,新民村种下了余亩花椒,余亩猕猴桃,多亩板栗,余亩樱桃,全村耕地全部种下了经果林。林下套种了余亩紫蒜,还套种了魔芋和白芨等中药材。
“紫蒜长势很好,即将采收蒜苔。”王炳发说,我们采用校(学校)社(合作社)的方式进行销售,新民村的蒜薹将走进全县中小学食堂,和贵阳的一个蔬菜销售商取得了联系,销路不成问题。收了紫蒜我们立即种辣椒,规划种植辣椒余亩,一年至少种两季,亩产值最少在元以上。 随着气温回升,新民村种下的花椒、猕猴桃、板栗等树苗开始冒芽吐绿,几座山头几条冲将披上绿装。“终于为边远偏僻的新民村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发展新路,群众慢慢有了增收致富支柱产业。”王炳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贵州日报记者当代融媒体记者谢朝政
通讯员姜继森卢江陵石大牛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