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新四化蹲点采访大方县瓢井镇小洞村

从毕节市区驱车70公里,穿过一条雾蒙蒙的公路一路上行,记者来到海拔大约米的大方县瓢井镇小洞村。绵绵的细雨让一行人裹紧了行装,相比市区来说,此地早早地入了冬。农作物大部分已经采摘完毕,田地里显得有些冷清,只有三三两两的子弹头辣椒和藤上零星挂着的几个大冬瓜告诉我们,今年的收成还不错。

这是大方县瓢井镇小洞村的几块试验田,试验田的负责人是宋昌义。在前不久小洞村新一届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民主推荐会上,宋昌义高票通过推荐,现暂作为小洞村跟岗干部在村工作。宋昌义刚忙完今天的合医收缴工作,便匆匆赶到了试验田和记者会合。

“冬瓜、子弹头辣椒、天麻,这是我回乡后经过不断试验,从七八个品种中选出来的,可以在小洞村规模化生产的产业。我想把这三种农产品通过规模化种植,成为我们小洞村的‘新三宝’。”宋昌义说话间流露出满脸自信。

“新三宝”的三笔账

大方县因海拔较高,雨水充足,特别适合种植天麻,有着“中国天麻之乡”的美誉。但一直以来由于没有好的销路和种植方法,小洞村村民们种植天麻并不成规模。“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改良培育的亩天麻,今年实现了丰收,并且全部销售完毕。”宋昌义给记者算起了账:“目前天麻种植亩,每亩成本支出约为元,总成本支出大约84万元,按最低预计亩产量斤,每斤10元售价计算,亩收入在万元以上,利润约66万元,可解决30人以上就业,每人月工资在元以上。”

此外,宋昌义带领村民栽种了20亩冬瓜试验田,国庆节后收成大概16万斤。“冬瓜产量高、价格好、有销路。”宋昌义继续为记者盘了冬瓜账:“20亩冬瓜种植,每亩成本支出元,20亩成本支出4.4万元,亩产斤以上,收成16万斤,出土价格每斤0.5元以上,收入约8万元左右,实现利润约3.6万元。”宋昌义说在小洞村选择种植冬瓜,还有一个很大的地理优势,这里海拔较高,冬瓜的收成比其它地方晚一个月左右。“等到其它地方的冬瓜都罢市后,小洞的冬瓜才刚刚上市,这样才稳得住价格。”宋昌义笑着说。

“在辣椒种植上,我们通过实验,选择了子弹头辣椒。今年4月份种植了70亩子弹头辣椒试验田,每亩成本元,70亩成本为14万元,国庆节实现丰收,亩产1斤左右,收入约为10.5万斤左右,出土价格每斤2.5-2.8元,预计收入26万元,纯收入达12万元左右。解决季节性务工15人左右,长期务工3人,月工时在15天以上,月收入平均在1元以上。”宋昌义掐着指头计算着辣椒账,“辣椒地的空隙还可以种植蚕豆,签单1元一斤,包收。”

订单保证,销路不愁

回乡前宋昌义在外打拼多年,积累了不少生意上的伙伴。两年前回到小洞村,通过自筹和引资的方式开展试验田种植,还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引来了买家,打开了销路。“今年我们试验田的新三宝,不仅仅全部实现丰收,而且全部销售完毕。”宋昌义自豪地说,“我们种植的天麻,天麻素含量远远超过合格标准线,是优质天麻。一位山西朋友在我的推荐下亲自跑来考察,觉得我们的天麻品质上乘,早早地就签下了明年的订单。”

宋昌义还引来了省外的合作伙伴,打算在小洞村进行“新三宝”的大规模投产。“有一位温州的合作伙伴来考察后,对天麻种植有了极大信心,问我明年能不能合作亩天麻种植,我说做得到,没问题!”

以前村里种的多是玉米、豆类、辣椒等,看天吃饭的传统耕种方式产量不高,销路也不广。如今,小洞村“新三宝”的实验成功,不仅优选了农产品种类,还带动村民们由传统耕种转为新型农业耕种方式。“眼下我们的天麻迷环菌已经培育完成,这几天就准备放麻种,明年一定又是好收成。通过教授村民科学种植,并以统一收购的方式,让村民种地不费劲,收入有保障。系统化规模化种植后,村民还可以成为股东,实现分红。”宋昌义说。

扎根小洞,永不离乡

宋昌义今年45岁,年轻时就外出闯荡,当过教师,跑过销售,搞过工程,足迹到过广东、湛江、海南等地,有资源、有人脉、有头脑、有激情。“这些年来,村里很多人在外面打拼赚到了钱,回乡修了大房子,但却不能真正带动乡村富裕。要做什么才能真正改变家乡,让外出的人员扎根家乡,为家乡致富贡献力量呢?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件事情”。两年前,宋昌义回到家乡,开始探索科学种植实现家乡转变的路径。

年11月,大方县《关于实施村级后备干部“春笋工程”的工作方案》出台,为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农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瓢井镇小洞村党委积极响应“春笋工程”,物色优秀人选,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宋昌义就是返乡创业人选之一。家乡的召唤,为宋昌义返乡创业加足马力。

瓢井镇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党组织与群众利益共同体,积极发挥党建引领示范作用,努力实现村集体和老百姓双增收。有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宋昌义立即马不停蹄四处奔忙,考察、请专家、做实验、动员村民加入务工。目的就是想要选择适合小洞村的最优良的农产品,并实现规模化种植。在村支两委的牵头下,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宋昌义找来合作伙伴对选定的天麻、子弹头辣椒、冬瓜三类农产品的种植试验田进行投资。丰收的喜悦肯定了试验田的成功,更坚定了宋昌义扎根小洞,永不离乡的决心。“回来了,就不走了!这些年在外面闯荡积累了不少经验,是时候回报家乡,建设家乡了。”宋昌义说。

结束了采访,宋昌义又忙着赶去接待从省外前来洽谈投资的合作伙伴。“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投资小洞村,也希望小洞村这些年在外务工的人员能回乡投资,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为小洞村的发展做贡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紫莹高珩

编辑何涛

编审王璐瑶杨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