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党史资料、革命文物和社会发展的实物档案。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携手重庆市档案馆联合推出“档案有故事”栏目。以档案馆中的一份份珍贵档案,聆听专家及相关历史见证人讲述曾经发生在重庆大地上的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回望中国共产党人那永不褪色的初心。
江竹筠原名江竹君,即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原型。在重庆市档案馆红岩英烈专题档案库里,保存着11件珍贵的江竹筠个人档案,这些“可触摸的红色记忆”生动地再现了江竹筠的成长轨迹和人生经历,见证了江竹筠和彭咏梧艰难曲折、血雨腥风的斗争之路。
学生时代的成长之路
年8月20日,江竹筠出生在四川自贡一普通农家。父亲江上林不愿在农村过安稳的日子,长期在城市漂泊,一年两载才回家一趟。出身城市平民、不会种地的母亲只身带着她和弟弟江正榜,在农村艰难度日。
江竹筠8岁那年,四川发生了旱灾,家庭生计出现问题。在舅舅李义铭的帮助下,一家人来到了重庆。为医院的舅舅一家,减轻家庭负担,10岁的江竹筠跟着母亲在南岸大同织袜厂做了近三年的童工。拿着童工的工资却干着成人的活,江竹筠尝遍了辛苦劳作的苦涩滋味。繁重的劳动很快压垮了母亲和江竹筠的身体,弟弟也因为营养不良患上了软骨病。黑心的袜厂老板却在此时将母女俩同时辞退,一家人只能靠外出打散工来维持生计。在母亲的影响下,年幼的江竹筠逐渐养成了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性格。这些苦难经历,让她萌生了对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阶级感情,铸就了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人生基石。
舅舅李义铭得知江竹筠一家的艰难处境后,再次对她们伸出援手并送江竹筠姐弟进入重庆市私立孤儿院小学读书。江竹筠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决心努力读书早日工作养活母亲。她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学业。其间,她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启蒙老师,中共地下党员丁尧夫。丁尧夫时常给学生们讲述近代历史事件及革命志士的故事,引导学生们接触进步书籍。在老师的悉心培养和启发下,救国救民的思想在江竹筠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小学毕业后,江竹筠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考入重庆南岸中学、吴淞中国公学附中。年,全面抗战爆发,热情开朗、坚毅勇敢的性格使她很快成为抗日救亡学生运动的骨干,经常与戴克宇、何理立等同学一道阅读《新华日报》、《群众》、高尔基的《母亲》等进步报刊、革命书籍,他们一起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排演话剧,唱抗日救亡歌曲,为前方抗日将士募捐,积极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之中。在一次次革命运动的洗礼下,江竹筠迅速成长起来,受到学校地下党组织的注意。
年3月,为了担负起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神圣任务,中共中央作出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川东地下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在大环境和身边党员老师、同学们的启发下,江竹筠逐渐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信仰,也深切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国救民。年的一个夏日,就读于吴淞中国公学附中的江竹筠,在学校附近幽静的竹林里,在支部书记李培根和校党支部委员戴克宇的介绍和见证下,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8岁的她庄重地举起右手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逆境中成长,坚守信仰
随着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入党之后的江竹筠很快发现工作环境越来越恶劣,氛围一天比一天紧张。中共中央南方局按照中央提出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要求大后方的党员隐蔽起来,转入地下。突如其来的时局变化中,许多习惯于公开方式开展工作的党员感到茫然,举止失当,而江竹筠却表现良好。她遇事冷静、沉着,善于隐藏身份,善于联系群众,很快在地下工作环境中崭露头角。
吴淞中国公学附中停办后,为掩护自己,继续从事地下工作,江竹筠按上级指示于年秋考入黄炎培开办的重庆中华职业学校会计职业训练班学习,并成为该校和附近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主要负责单线联系重庆沙坪坝一些高等学校的党员和新市区的女党员。处于抗战大后方的重庆环境日趋恶化,天上不断有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在盘旋、轰炸,城市里则处于高压专制的白色恐怖之中。她所在的江北县党组织,几次发生党组织被破坏、党员被捕的事件,连续多任县委书记被川东特委、重庆市委紧急疏散、转移。
年秋,从重庆中华职业学校毕业后,在重庆妇女慰劳总会任职的江竹筠被党组织指定担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因遭到国民党特务监视,经上级安排,转移到偏僻闭塞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下属綦江铁矿暂避风险。
当年11月25日,江竹筠到綦江铁矿后任总务课庶务组司事(一般财务人员)。为了隐蔽身份,她在填写《职员履历表》时,特意修改了部分真实信息,出生日期写成了年,年龄写成了26岁,还将籍贯改为“四川富顺”,也未与当地党组织联系。尽管是出于临时避险的目的,但江竹筠在綦江铁矿的工作仍然十分努力,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认可,同事们都称她为“江先生”,矿长黄典华和直属领导包课长也对她评价很高,说她“在课工作亦甚努力”,还在综合考察了她的工作表现后,以雇员待遇提前一个多月起薪。年底开始,江竹筠又受到了特务的监视。她只好以胃病复发,需长期静养调理为由,于年2月16日提出辞呈。随后服从组织安排回到重庆,在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所属合作社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4月底,江竹筠又根据党组织的指示离开合作社,开始从事党的通信联络工作。
革命道路上,喜结姻缘
年5月,中共重庆市委指派时任新市区区委委员的江竹筠,给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彭咏梧当助手,江竹筠自此认识了她革命道路上的伴侣彭咏梧。彭咏梧于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省立万县师范学校分支书记和总支书记,年任中共云阳县委书记。次年秋,彭咏梧调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委员,主要负责组织宣传工作,领导重庆学运和《挺进报》。江竹筠因此加入《挺进报》的分发投递工作。
在国统区秘密印发我党的机关刊物,供稿、刻印、投递都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其中最危险的就是投递。一份报纸要经过重重关卡,安全送达收件人手中可不容易,每个环节都要确保绝对安全,不能出错。江竹筠为此费尽心血,智计百出。邮检严格,她想方设法找来国民党财政局等国家单位的信封;街头邮箱被特务监视,她就通过邮局人员内部投寄;有的地方不通邮,她就建立秘密转发站分发。在她手中,《挺进报》的分发投递从没出过一次差错。在她身上,彭咏梧看到了一位优秀地下工作者的缩影,她的稳重大方、沉着机智给彭咏梧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了顺利开展工作,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彭咏梧以伪中央信托局产物保险处职员身份为掩护,与江竹筠假扮夫妻,将他们的“家”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所在地和地下党组织整风学习的指导中心。他们时常出入于各种社交场合,团结了一大批工商界的进步人士,向他们揭露官僚资本主义侵吞民族资本,破坏民族工商业的事实,教育广大工商业者团结一致,反对四大家族,共同抗日。两年以后,鉴于工作需要,经组织批准,彭咏梧与江竹筠正式结为夫妻,并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彭云。
你倒下的地方,我继续战斗
年秋,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10月,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彭咏梧任委员兼下川东工委副书记,负责下川东的武装斗争。11月下旬,江竹筠和彭咏梧离别幼子,双双离开重庆沿江东下,临行前,年轻的母亲用一条毛毯给不到两岁的儿子彭云做了一件大衣和一顶帽子,一家三口走进了照相馆,留下了宝贵的合影,这也是他们唯一的一张全家福。
按照川东临委和下川东地工委的计划,川东游击纵队成立,下辖巴北支队、奉大巫支队、七南支队、开县支队,彭咏梧任纵队政委,主要负责组建奉大巫支队,组织开展武装起义。江竹筠负责云奉南岸工委与地工委的联系。这些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在斗争中顽强成长,拉开了下川东武装斗争的帷幕。年1月16日,彭咏梧在战斗中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极度悲痛之中的江竹筠谢绝了党组织的照顾,她向党组织表示,要坚持“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随时愿意为革命献身。
年6月14日,因叛徒出卖,江竹筠在万县不幸被捕。后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面对国民党特务的严刑拷打,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她在渣滓洞监狱中坚韧的表现,赢得难友的尊重和敬仰。他们尊敬地称她为“江姐”并在赠诗中这样形容:“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亚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年11月14日,江竹筠受难于歌乐山军统集中营内的电台岚垭。
(作者系重庆市档案馆档案编研处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