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7月15日电题:特写:下一站,更美的索玛花儿——走笔乌蒙山深处曾经的“特困村”
新华社记者初杭、王如歌、侯伟利
37岁的王婷婷,如果按城里人时髦的叫法应是一名“小姐姐”。但顶着大斗笠、拎着锋利镰刀的她,很容易就被小麦色的面庞和熟练的割草动作“出卖”——这位彝族姐姐,眼眸里透着农户人家的淳朴与坚强。
记者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凤山乡银川村的猕猴桃基地里见到她时,她正和工友们在果园里除草、覆土、施肥。几个月前,银川村遭了冰雹,村里的千亩猕猴桃损失不小,今年的收入据说会受到影响。
但如同这里晴朗的天空,她的脸上看不到一丝愁云。
“以前穷得不敢逛街,现在,没吃过的好吃的能吃上了、出门还坐小车,还有什么可抱怨的?”被问到生活的变化时,她自然地反问道。
在乌蒙山深处大方县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里,以往的岁月,她并没有过得如此“大方”。家中两个娃娃,丈夫因车祸影响身体机能、打工收入有限,初中文化的她长年待在家里料理家务。一家人生活紧紧巴巴。
可打年开始,命运为她转了弯。这一年,30多岁的她终于有了人生中第一份稳定工作:村里发展扶贫特色产业,土地流转给猕猴桃基地后,她成了“职工股东”。
每年有两千多元固定收入和五六千元劳务分红。这收入在城里人看来不起眼,却给她的人生增添了稳步向前的“底气”。
年“参加工作”,年“光荣入党”,年“盖了新房”……三年三件大事,王婷婷家的日子开始红火起来。
如今,王婷婷一家新房有4间卧室,标准厨房、室内卫生间、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屋前,就是基地的猕猴桃果园。5月份猕猴桃开花时,眼前是一片片白艳艳、黄灿灿、绿盈盈。看到果园,她心里安宁又满足。
屋后,停着一辆摩托车,是她专属的,也是连接城市生活的“伙伴”。这两年,村里通了柏油路、装了路灯,县城的生活不再遥远。
“比起城里,我还是喜欢乡下村里的生活,宽敞自在、环境也好。”谈起县乡差异,已经见过世面的王婷婷并不犹豫。她已习惯用“拼多多”大大方方地网购,村里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银川村,还有多位农民成了“职工股东”,“公司加农户”种植猕猴桃、冬荪、辣椒……王婷婷是这些人中勤恳奋斗的先进骨干,慢慢地,大家的脸上都有了乐观、自信的模样。
除了家庭生活,王婷婷还过上了组织生活。
“新征程上,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村党总支书记李辉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向王婷婷等基层党员传达后,也习惯用群众的身边事宣讲政策措施——
老周家五口人原来在大山沟,一家一年收入1万元,如今易地搬迁到新居,住上了别墅式的新房,种圣女果年收入增长到四五万元;86岁老奶奶张正英,因为党的好政策,住上了搬迁房,全套家具拎包入住……
“下一步银川村五营盘屯兵遗址、温泉改造等项目完工后,将和银川新村、蒙古风情园、猕猴桃基地配套形成游、玩、采、吃、住的农旅一体化产业,让广大游客摘着猕猴桃、吃着农家菜、住着避暑房、赏着民族风!”李辉书记的话让王婷婷心里充满期待。
“发展乡村旅游投资不小,村民会支持吗?毕竟这里年才脱贫,不想歇歇吗?”记者问。“党员干部带着走,没有干不成的事。要不是党中央的关怀和党员干部带头奋斗,哪会有今天银川村的好日子?”王婷婷信心满满。
前几天村里新广场上举办的庆祝建党周年红歌赛上,她所在小队的参赛曲目是《南泥湾》,轻松夺魁。
歌里唱道: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
大家的歌声真挚而嘹亮,相信幸福的索玛花儿也会在黔贵大地烂漫生长。(参与采写:潘德鑫、何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