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徐本禹来说,年7月的一次经历,改变了他整个人生的轨迹。他放弃了梦寐以求的研究生机会,毅然决然的回到了大山深处。
徐本禹一个出生于普通家庭的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考取研究生。这一切在外人眼里都是那么的“幸运”。
但是徐本禹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幸运”,亲身的经历让他更加明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可当面对别人求之不得的招生资格时,徐本禹却犹豫了。再三考虑之下,他放弃了这个令大部分人羡慕的机会,而是投入了大山的怀抱。
徐本禹有着怎样的经历?大山的深处是什么在吸引他?为何会让他面对那样难得的机会时选择了放弃?
大山深处的阳光年4月,山东聊城,一个普通的农户家里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家里的人对这个小婴儿很是喜爱,父母给他取名徐本禹。
和大部分的家庭一样,徐本禹的家庭十分清贫,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父亲那微薄的工资。
面对这样的家庭,徐本禹没有任何的不满和抱怨,从小就很懂事,有时还会帮父母干活、减轻负担。
由于自己的父亲是当地民办学校的一名小学老师,在父亲有意的培养下,徐本禹很小便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而他本人也很争气,十分努力学习,从未让父母操心过学业问题。
上天总是会格外优待努力拼搏的人。一向认真对待学习的徐本禹,在高考时也没有辜负多年的努力,十七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华中农业大学。
面对这样的好成绩,家里的人都喜极而泣。
可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大的烦恼,昂贵的学费让他不知该怎么才好,徐本禹十分担心自己的家庭担负不起这几年的学费。
带着父母费尽心思凑齐的学费,徐本禹来到了华中农业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进入大学的徐本禹非常用功学习,老师们都很喜欢这个勤奋的学生。
当老师知道他的家庭状况后,还为他申请了贫困生补助和勤工俭学。同时优异的成绩也让他获得了奖学金。
这些减轻了他的学费负担,而他也更加努力学习了。本以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就会这样度过,但是没想到年12月的一天,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一天,徐本禹和往常一样,乘坐公交车前往汉口做家教来勤工俭学。在做家教的时候,他偶然间在《中国少年报》上读到了一篇报道:《当阳光洒进山洞……》。
在这篇报道里描绘了贵州大方县猫场镇里一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当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
当读到那里只有一所建在山上岩洞里的小学,只有五个年级、名学生、三个老师的时候,他的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
徐本禹也是从小地方出来的,他很明白那种“苦日子”,也知道那样的环境之下读书是多么不容易。
这篇报道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家庭,想起了自己从小到大的求学经历,想起了在乡村小学教书的父亲。
所以,当他读到狗吊岩的岩洞小学后,他感觉这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这一刻,他特别想去那个地方看看。
年6月,距离读到那篇报道已经过了大半年的时间,但是他的心里一直没有忘记。
刚好,学校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借着这个机会,徐本禹和另外四名同学组成了赴贵州社会实践小分队。
同年7月,他们来到了狗吊岩村,开始了为期一月的支教活动。当徐本禹走进建在岩洞里的为民小学的时候,他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
一个岩洞里,用两堵一人多高的墙隔出几个年级,讲课的声音、读书的声音,都混合在了一起,飘荡在岩洞的上空。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徐本禹怎么也不会相信,这里的条件这么困难。
在岩洞里搭起的学校,有着木头和塑料布组成的简陋教室,摆放的课桌椅也都是最简单的木块组成的,上面满是岁月的痕迹……
到了吃饭的时候,粗糙的玉米渣和酸菜汤让他们难以下咽,无处不在的苍蝇叮的人心烦;到了睡觉的时候,他们被跳蚤咬的满身是包,无法入睡……
但就是在这个岩洞里,这样的环境下,徐本禹开始了自己的支教生活。
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学习的孩子们,也都十分认真,并没有因为不好的环境而心生抱怨,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也没有人会去捣乱。
而徐本禹从一开始的不适应,也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促使他坚持下来的除了自己内心的想法,还有就是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
在课堂上那一双双充满着向往的眼睛,一直在徐本禹的心里挥之不去。那些眼睛里饱含着对于知识和世界的向往。
徐本禹从眼睛里知道他们想要学到更多知识,想要去往外面更广阔的世界看一看。
来的日子久了,徐本禹对于当地的了解也更多了。
当他逐渐了解到在当地有许多家庭是供不起孩子上学的时候,当他知道有的家庭辛辛苦苦一年却只能维持半年的生活的时候,他被这种生活状况所震撼。
他难以想象,在大山的深处,有这样一群人在为生活、为上学而挣扎。他本以为自己的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却没有想到这根本不算什么。
一个月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很快就到了离开的那一天。走的时候,小学里的孩子们都很舍不得他。
所有人都围在他身旁,每一个人都在跟他道别,吵闹的声音述说的却是离别。
孩子们一直把他送到十几里外,在路上有人默不作声、有人哭出了声音,也有人在不停的和徐本禹说话。
等到最后,有人问起:“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你还能再教我们上课吗?”
面对这样一群孩子们,他不知该如何回答。他自己也还在为求学努力,此时正在准备考研究生,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
他不知道为了这一个月的相处,自己要再回来吗?此时的他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但是看着孩子们流着泪却依然充满希望的眼神,他感到有一种责任在身上,无法回避的责任!
于是,他也想不了那么多了,那天的天气很好,阳光照在了离别的路上,徐本禹在这阳光下大声的告诉了孩子们:明年我毕业了,一定会回来教你们的!
这不仅仅是随口一说,徐本禹真的把这个想法记在了心里。这是他一个人向这群孩子们许下的诺言!
此时的徐本禹没有想到,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因此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
艰难的抉择回到学校以后的徐本禹,也没有闲着,立刻准备起了考取研究生的事情。整天埋头复习、“不问世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徐本禹以分、专业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了本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但此时的他高兴之余还有点由犹豫不决。
因为研究生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但狗吊岩村的一切自己都没有办法忘记。
虽然在准备考研的这段时间里,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但是每当他休息放松的时候,孩子们总会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而他也从未忘记自己许下的诺言。去年的社会实践让他有了许多的思考,对于读书、对于人生。
而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贫穷、落后与读书。他时常在想读书难道仅仅只是为了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他不能做得更多些吗?
他想要让那些孩子们和自己一样,学到更多知识,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人生的方向。
他觉得自己必须得做点什么,要为改善当地的教学条件和贫困的生活状况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而他能够做的也许就是在“读书”上了。于是,经过几天的考虑和思索,徐本禹终于下定了决心:他要回去!他始终放不下那群孩子们!
“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
当徐本禹再次向别人讲起他的支教经历的时候,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从这句话里,就可以看出,他从不后悔选择再次回去!
就这样,做下决定的第二天,徐本禹就找到了学院的领导,向他们申请保留学籍,他要去贵州义务支教两年。
当老师听到徐本禹的申请后也是十分的惊讶,因为在华中农业大学的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
可是徐本禹是非常言辞诚恳在和老师申请,而面对这样的徐本禹,老师也不知该如何回答了。
后来对于徐本禹的这个申请,学校方面专门为此召开了一个会议。经过一番研究决定,批准他的申请,为他保留学籍两年。
并且当时的团中央西部志愿者计划组织并没有给学校分配贵州支教的指标,他这是完全属于个人的行为选择,因此将会没有什么收入来来源。
学校的领导考虑到这一点后,为了保证他基本的生活,特意让学校团委和他所在的经济贸易管理学院为他提供了生活补助。
就这样,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徐本禹暂时中止了学业,去往了贵州履行自己曾经许下的承诺。
去之前,徐本禹先回了一趟老家,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父母。当父母知道以后,曾再三劝过他,说可以先完成学业,再去支教。
可当徐本禹和父母讲述了自己曾经在山区支教时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后,父母也有些动摇了。
等知道学校保留了他的学籍,两年后可以继续读研的时候,父母便不再劝了。只是叮嘱他,要照顾好自己,不要挂念家里。
当处理好所有的事情后,徐本禹没有耽搁,立刻回到了贵州狗吊岩村。
播洒希望徐本禹回到村子后,有一些他曾教过的孩子们看到他回来很是高兴,围着他说话,说很是想他!
徐本禹也很高兴,自己又来到了这个地方,他熟练地收拾行李、准备课程,给孩子们上课,家访……
年到年,这两年间,他变的更了解这里了,也更加希望能改变这里。他的教学地点也从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换到了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
起初他的生活也比较困难,后来贵州团省委知道后,就将他补入贵州扶贫接力计划,每个月给他块的补助。
徐本禹深受感动和激励,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好好上学,他还每月从微薄的生活补助中省出一半的钱,用来资助当地的孩子。
“我愿意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但是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不保留地反射给别人。”
徐本禹曾在他的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的无私和奉献精神。
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在面临研究生和支教这样的选择的时候,最先考虑的应该是研究生。
也许有人会想,这有什么难以选择的。可以先上完研究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身,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后再回到山村支教,这也是一样的呀。
是的,徐本禹大概也是这样想的,这没有什么难以选择的。所以,他把去山村支教放在了前面考虑,然后才是研究生。
就这样,怀着满腔的热血他回到了那个小山村,一待就是两年的时间。可两年的时间远远不够,想要彻底的改变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当时的狗吊岩村实在是太落后了,生活贫困、物质文化都极度缺乏。当地的人们首先要想的就是吃饱饭,读书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太遥远了。
加上当地在大山深处,不通公路、没有电话,在晚上还是用油灯照明,就连想和外界联系,也得跑到18公里以外,才能看到寄信的邮局。
更何况地域不同带来的文化差异,语言的不通、生活的贫困、心理的隔膜,都在促使着一个个的志愿者离去。但徐本禹始终没有放弃!
在后来的报道中,提到过徐本禹曾在年4月的时候回了一趟华中农业大学,做了一场报告。
在这场报告里,他提到过自己的支教生活,没有什么豪情壮志、也没有什么少年意气,话语间提到的都是“孤独”、“寂寞”和“痛苦”。
“有几次在深夜醒来,不知不觉间就流下了眼泪,泪水打湿了枕头,我都快坚持不住了。”
是啊,一场孤独的旅程比布满荆棘的道路还要难熬!
可是,尽管有过想要离开的念头,但徐本禹还是坚持了下来。两年时间、两所学校,一所比一所更加贫困,但是他还是留了下来。
本来以为这里的日子就会这样平淡的过下去,可是没想到两位老师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