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德奎,今年56岁,是南方电网毕节大方供电局一名电力工人,也是一名拥有36年党龄的老党员。 从年初来到大山乡柏杉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一路见证了村子的发展变化:路通了,水通了,电也通了,村里还发展起养殖业和种植业,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柏杉村位于毕节市大方县大山乡西南部,全村辖岩口、松杉、松华、青林、白河、顺河、松龙、金星等8个村民组,属资源匮乏村寨,居住着苗族、彝族、汉族等共户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等比较落后,属大方县一类贫困村。
记得刚到柏杉村的第一天,一到村公所,就听到村民们在谈论松龙组的杨成伦,一个人生病在家,身边连个照顾的人都没有。我叫上村干部,一起朝杨成伦家赶去。 去到他家,眼前是一个带着一顶已经破了的毛线帽,颤颤巍巍扶着墙看着我们的老人。进房里一看,墙壁都变黑了,还掉石灰,满地的杂物,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没有一件家电,仅有一张陈旧的柜子靠着墙壁。
我和他坐在床上,我问他:“生什么病了?去医院检查了没?” 他叹叹气说:“人老咯,就是爱生点小病,也没哪样大不了的,吃点药过几天就好了。”
第二天,我叫上了村里面的几个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一起来到杨成伦家,给他打扫院坝、收拾屋里,把脏衣服收进箩筐,背到水池边去清洗,还帮他修好电路,让原本昏暗的房间明亮起来。 此后,我们只有时间就去他家打扫卫生,偶尔还带菜去给他做一顿饭,和他拉拉家常,帮助他解决生活困难。我认为,既然是要来扶贫,就要帮助村子里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看到王树培家猪圈里的粪水流到了马路上,每天都臭烘烘的。我到王树培家动员他挖沟引粪,将粪水引到地里面去浇灌农作物,既干净了马路,也肥了土地。
我花了两个星期走遍全村发现,有一些住户因为房屋刚建而没有安装电表,大部分住户存在用电安全隐患等问题。在收集好相关资料后,联系大方供电局果瓦供电所进行审批登记入户,分期分批给群众把电表拉回村里,直到为群众将电表安装完成。新装入户电表26只,同时更换旧电表户,保证群众用电实现一表一户,使多人的用电安全有了保障。 记得有一次,松华和金星两个村民组群众给我说他们那里电压太低,想用电饭锅煮饭吃都困难。我立即到现场走访排查,将低电压情况报告给大方供电局。随后,大方供电局派出设计单位进行现场设计,增设了变压器2台,v线路7.5公里,v线路3.2公里,覆盖住户户人。 来到柏杉村后,我吃住都在村里,每天上班第一个在签到表上写上我的名字。但9月11日星期一的那天早上我却迟到了。 那天,在返回柏杉村的路上,因为道路湿滑,我驾驶的汽车发生侧翻导致颅内出血。医院及时治疗,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却不得不暂时离开了驻村帮扶工作。在医院躺着的日子,我一直在想柏杉村的老老少少,心里就想尽早出院,重返脱贫攻坚第一线。 好在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全村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同步发展,通过组织动员群众参与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劳务输出等,全村已经成功脱贫出列。目前,全村已发展种植青脆李、小麦等近千亩,养殖生猪和牛近头,已实施核桃种植面积余亩。 如今,通村路、通组路、连户路实现全覆盖,柏杉村的村容村貌获得极大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夜晚灯火通明,群众不再为吃水用电、交通不好而发愁。 脱贫攻坚这条路虽崎岖不平,全是泥泞,但在这条路上仍有无数党员干部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奔赴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同人民群众一起向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很荣幸,我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闵建华
编辑杨韬
编审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