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菜卖到广州去

广州市一直都很重视扶贫工作,

在帮扶实践中,

涌现出了众多感动人物,

今天小布要向大家介绍几位扶贫干部

他们真诚无畏

用自己的芳华点缀扶贫之路

他们深入群众

实实在在为乡亲谋福利

“天河之水”入“黔山”

“你们是流转土地自己种,还是农民种了你们收?”

8月底的一天,贵州毕节市大方县副县长张勇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广州一家桐木加工企业想帮扶大方县建种植基地。张勇很欢迎,但抛出了一箩筐问题。

他不仅替贫困户算账,也替企业算账。“这不是泼冷水,没有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企业待不住,产业留不长,最后受伤的还是贫困户。”

最终,张勇建议企业先在大方县小规模试点,等双方都有“获得”了,再扩大规模。

要是搁3年前,他巴不得企业先过来再说。

年,张勇还是广州天河区金融商务局副局长。当年3月,他报名参加扶贫协作干部选派,赴大方挂职副县长。大方县所在的乌蒙山区,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地方之一。刚到大方,张勇急切地希望引来产业项目,帮扶立竿见影。

也许是广东干部的“务实天性”,张勇和来自天河的挂职扶贫干部通过调研熟悉情况后,深切认识到,扶贫关键在可持续,扶贫项目企业有赚头才能留得住。产业扶贫仅有热情远远不够,必须实打实算账,决不能忽悠。

本着这种求真务实的绣花功夫,自年对口帮扶以来,天河区帮助大方县成功引进产业项目10个,都没有出现“水土不服”,带动近万贫困人口彻底脱贫。

大方县扶贫办主任朱翔说,天河的帮扶不仅为脱贫按下了“快捷键”,还为大方发展注入了催化剂。

和这家桐木加工企业算完账后,又迎来新一批天河区的帮扶教师。张勇提醒他们,“帮扶不是高高在上,要多向当地干部群众学习。”

张勇(右)正在查看今年的刺梨生长情况。记者张典标摄

引进来:招商更要留商

取暖炉产业何以在大方扎根成链

年年初,大方县扶贫招商,招来了原本在广东中山的富筑公司。

富筑是取暖炉生产商,产品主要销往贵州、四川、云南等地。随着中山的用工成本和厂房租金越来越高,地处滇、黔、川交界的大方县,成本低了不少,又临近市场,对富筑是有吸引力的。但同样具备这两样优势的地方,不只是大方县,不少地方开了更有诱惑力的条件。

公司负责人佘铖铮后来才透露,真正让他下决心从中山搬到大方,恰恰是当地干部的坦诚。佘铖铮见过一些地方在招商时吹得天花乱坠,等企业入驻之后却不兑现。而大方招商,张勇等县领导“三顾茅庐”时,就把他们能提供什么、不能提供什么讲得明明白白,对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也说得清清楚楚。

让佘铖铮印象深刻的是,政府各个部门现场办公,整套手续两天就办妥。承诺要解决的水电问题,没多久也都解决了。

佘铖铮单枪匹马入驻之后,张勇马上找他拿到在中山的配套企业名单,要给他“说媒找伴儿”。“引进一家企业,没有上下游企业做配套,很难留得住、活得好。”当时,佘铖铮的大部分配件还得从中山进。

王白洋是佘铖铮十几年的好朋友,也是佘铖铮的供应商,生产取暖炉上的玻璃板。

可张勇给佘铖铮说“伴儿”时,王白洋很不情愿,请了三次也没请动。

其实,王白洋也感觉到企业在中山面临的压力。当时,没有块的月薪,连普工都招不到;多平方米的厂房,一年租金就得80多万元。这两块占了生产成本的一半以上。

可是,他对大方压根不熟。自己努力大半辈子才在广东扎下根,怎能随便冒这个险?

这样的疑虑,佘铖铮当初也有,“设备坏了能修吗,周边有配套吗?”佘铖铮年底第一次到大方县考察时,心里有点凉。当时,大方经济开发区连供水供电都不稳定。

当地干部坦率地告诉他,大方是贫困县,能提供的只有五年的免租金厂房,再没其他补贴。另外,用工时还必须优先考虑贫困户。至于水电问题,会立刻着手解决。

王白洋陆续把设备挪到大方后,因为担心做不好,他没向开发区要厂房,索性借用佘铖铮的部分厂房。没想到,几个月后,借的厂房已经不够用了。

王白洋算了一笔账,除了省一大笔厂房租金和用工成本之外,销售量也比在中山时翻了一番。原本贵州取暖炉厂家采购玻璃板必须凑满整辆13米的半挂车才能发货,还得找库房存放,需要大量资金;而现在,随要随买,找个小车就能拉走。半年下来,能替买家省下多万元的运费。

今年3月,一家销售取暖炉的电商主动找园区要入驻。最初,招商只能靠天河区和大方县的帮扶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如今,电商、塑料、电路等相关企业开始自己找上门。大方经济开发区形成了包括玻璃、发热管、五金、燃气、包装在内齐全的取暖炉产业链。

佘铖铮的富筑也实现了产量利润翻番。产业链的区域集聚,不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形成了抱团发展格局。更让佘铖铮惊喜的是,这几家上下游企业负责人凑在一起的时候,时常就能冒出创新想法。“一有什么想法,大家一商量,觉得可以,马上就分工把想法变成现实。”

从升降功能到无线充电,从节能设计到智能控制系统,从微波炉烤箱到石墨烯涂层治疗风湿痛,在大方经济开发区的厂房里,取暖炉已不是传统的取暖设备,而是集智能、健康、社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家具。

走出去:“逼”菜农把菜卖到广州

不满足于“一卖了之”,还得“逼”出市场意识

今年五月,寇海龙干了件“两头不讨好”的事。一头是广州谷裕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另外一头是大方县在谷裕市场摆摊卖菜的档口档主郑锐阳(化名)。

寇海龙原本是广州天河区财政局财政监督科的科长,去年11月来大方县扶贫。他来回跑了好几次,才给谷裕市场和大方菜农牵上线。

郑锐阳抱怨,自己的菜都烂了也没卖出去,如今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谷裕市场管理员向他吐槽:“你介绍的摊主,菜烂了也不收拾,就堆在市场内,影响了市场运营。”

按照协议,谷裕市场免费提供一个档口,大方县选派经营主体去卖菜就行。谷裕市场是广州规模最大的菜市场之一,一个档口租金就得好几十万元,加上转手费,翻番都可能。广州蔬菜消耗量很大,大方又适合种菜,寇海龙认为把大方打造成广州的菜篮子是双赢的好事。贵州的高山冷凉蔬菜的上市时间较晚,其他地方供应广州的菜卖完了,贵州刚好能接上茬。寇海龙解释,“贫困户也能通过种植、务工、土地流转参与进来。”

好不容易谈下来的好事,怎么搞砸了?更何况,郑锐阳才去了没几天。

原来,本应该15小时内就从大方运到广州的蔬菜,郑锐阳联系的物流整整走了20多个小时。不少蔬菜在路上就烂了心。等进了批发市场,郑锐阳也不知道往哪卖,又损失了大半。

也难怪,郑锐阳只是大方县乡下的一个菜贩,对批发、物流懂得不多。

事实上,和谷裕市场的协议早在年初就谈下来了。寇海龙前后问了好几家蔬菜种植合作社和企业,却没有人愿意去。

有的合作社说,没出去过,对怎么运输和批发,心里没底。有的致富带头人说,目前自己的菜在贵州本地就能卖出去,没必要拉到广州去卖。也有人说,现在在地里就有车来拉,费那个劲去分拣干嘛?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形。更早之前,当地土豆曾遇到一定程度的滞销,张勇联系了广东华润万家超市,双方签了订购合同,华润万家以高于本地的价格收购土豆,菜农唯一要做的就是分拣装箱。结果土豆迟迟没有运出去,原来他们没有分拣的习惯,只愿意一台车到地里把土豆全部拉走。

“当地蔬菜产业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不强,菜农的市场意识也较弱。”张勇总结。

直到4月份,寇海龙通过大方县投资促进局找到贵州黔方果蔬配送有限公司。可黔方负责人刘思诚找的却自己乡下的亲戚郑锐阳。

接到郑锐阳和谷裕市场的抱怨电话之后,寇海龙直接找到刘思诚,说服他亲自上阵。刘思诚有过配送经验,他按土办法,逐个加了谷裕市场批发菜农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