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趁着晴好天气,陶光碧吃过早饭,便来到自家农田土埂,穿上水桶鞋,带上防水袖套......拿齐“装备”后,嗖一下便走进田里,开始采收海花草。
陶光碧是大方县兴隆乡青杠村村民,是最开始和村里的合作社种植海花草的农户之一。由于管理得当,今年,她家种植的海花草亩产值高达1.8万多元。“去年我家种了近半亩地,才采了三分之一,就卖了近多块钱,今年种得多一点,收入还是比较客观,比种其它的农作物都划算。”看着眼前泛黄的海花草,陶光碧心里有说不出高兴。 海花草俗称泥炭藓,又名水苔、苔藓,是世界上重要的造碳植物,具有修复生态、建设地碳汇等功能,用途广泛,具有消毒杀菌作用,其药用价值很高,提取物可以用于医药、食品保鲜、制作军用急救包和凝血剂等。
说起该村的海花草种植,还得从石板村村民李声喜从事海花草行业说起。李声喜是当地有名的海花草种植大户,与海花草已结缘30多年。 20世纪八十年代,大方县兴隆乡的海花草不被外人所识,李声喜就开始采挖和收购野生的海花草,出售给云南相关进出口医药公司,以此来谋取生计。“当时我们本地就有很多野生海花草,但当时大家都在除草种田,根本不在意海花草的价值,采挖后就丢了。”李声喜说。
为了继续经营海花草这门“生意”。早些年,李声喜就有了种植海花草的想法,却因为没有种植技术而迟迟没有发展。“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十分犹豫,担心在技术、效益、市场、种苗等方面不够成熟。”李声喜说。 知道人工可以种植海花草后,年,李声喜就多次远赴江西、湖南等地考察,并学习海花草种植技术。学成归来后,李声喜就开始尝试人工种植海花草10余亩,试种成功后,全部用来当做种子准备扩大规模。
年,李声喜通过流转周围群众的水田,扩大种植面积到余亩。当年,他靠种植海花草就收入了近20余万元。 “海花草的种植是很选种植区域的,必须有酸水的水田和沼泽才能生长,而有酸水的水田种植水稻产量低,所以发展海花草种植成为了最佳的选择。”李声喜说,现在他自己负责种植,儿子李焕负责在外寻找销售渠道。
如今,得益于李声喜的影响和带动,当地村民开始“弃稻种草”。年,兴隆乡因地制宜,利用闲置荒山荒田发展海花草种植,先后在青杠村、菱角村、石板村三个村成立了海花草种植合作社,并组织村干部先后到四川、云南等地考察,学习过硬的种植技术,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入户动员村民种植海花草,帮助村民解决了技术、市场、种苗等方面的难题,以此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兴隆乡已有青杠、菱角、大沟、石板等村群众通过成立合作社种植海花草千余亩,带动户村民稳步增收。 “村民见到合作社种植海花草有了收益,种植积极性很高了,纷纷利用自家的闲置田种植海花草。”兴隆乡青杠村驻村干部胡国发说。
家住石板村村民陈洪全,过去常年在外奔走务工,因为看到海花草的种植效益,他便毅然选择留在家乡发展,边务工边种植。“现在,我就在基地里务工,我自己也种植了一亩多,去年就卖了多块钱,如果种植水稻的话,最多也就一千多块钱的收入,种植海花草比种水稻划算多了。”村民陈洪全介绍,目前海花草的市场零售价每斤在10元左右,亩产值可达元到1.5万元不等。通过辐射带动,大方县适宜种植海花草的八堡、果瓦、长石等乡镇的村民也纷纷效仿,通过自己种植和野生采收两种方式,增加致富门路。目前,大方全县共种植海花草达余亩,已远销到台湾、韩国等地,昔日没落的“小野草”正逐步变为群众致富的“大产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闵建华
编辑孙远铭
编审杨仪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