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杨龙,医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年7月,我从遵义医学院毕业后,医院工作。年10医院工作。年2月,医院党组织号召职工投入脱贫攻坚一线,我就主动请缨到左鸠戛乡兴文村驻村。到兴文那天,看到村里贫穷的面貌,我暗下决心:贫困不除,我绝不退。 虽拥有决心,医院工作的我,对扶贫工作完全不懂。于是,我选择了大家都常用的办法,白天挨家挨户地走访,晚上梳理。一个多月后,我对兴文每家贫困户的情况了然于心,并和其他同事共同商讨,对症下药,精准制定每户的脱贫方法。
杨龙推着腿脚不方便的大爷出行
年1月,组织对驻村人员进行调整,我本来可以返回原单位,但想到自己刚来时暗自做下的决定,我毅然选择继续留在左鸠戛,调整到瓦房社区驻村。到了瓦房社区,一切又从头开始,我又当起了“苦行僧”,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情况。 我认为,真帮实扶,就是要做好服务群众,切实帮助群众干实事,让群众省力省心,这样才能收获群众的信任。驻村以来,不管在兴文还是瓦房,我都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每次进村入户时,我都以各种方式拉近和群众的距离,让群众有话愿意给我说,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我。我也一直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己的来办,就算有的困难群众难以启齿,我只要听到,都要想方设法去解决。 医院的工作人员,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必须”打头阵”。我带着瓦房社区全部党员对路口进行封锁,严禁外来人员流动,对全社区人员进行全排全查,采取十户联动机制,确保全社区安全。 脱贫攻坚,产业必不可少。对此,我们积极抓产业结构调整,发动群民种植洋芋亩,辣椒种植亩,核桃种植亩,茶叶种植亩,皂角种植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户。年,瓦房社区各项产业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我们按约定进行分红,分红总资金.5元,为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确保他们稳定脱贫。 时光荏苒,我已经在左鸠戛这篇土地上待了将近4年,这近个日日夜夜,我埋头苦干,流泪流汗,但看到瓦房社区如今的变化,心里不免有些感动和自豪。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周恩宇
编辑刘思博
编审田旻佳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