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曾经“地无三尺平”的殊境,令诸多久远的文化得以留存。绚烂文化的基石,是寻常百姓祖祖辈辈的的日常与劳作。
黔山深处,“非遗”蕴藏丰厚,这些从历史中迤逦而来的人和故事,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大方之宝:漆器
历史上,贵州闻名全国的东西太少了;而大方漆器与茅台酒、玉屏箫笛并称为贵州“三宝”。这珍贵之“宝”,引人萌生探宝之欲。
大方漆器是古代彝族同胞的创造,后来由汉族工匠继承了这一技艺。它质地坚实、造型古朴雅致、漆面光亮、漆色润泽生辉,既是实用品,也是艺术品。
早在明洪武之前,漆器就在彝族中盛行了,那是木胎做的。到明朝洪武年间,漆器随彝族古代女政治家奢香夫人进京入贡而名世。现在奢香博物馆那尊红黄黑三色的彝族咂酒壶,就是当年漆器的盛装形象。清道光年间,大定(大方)漆器已负有盛名。从木胎发展到用牛马皮做胎,这是一大进步,皮胎光润细腻当然优于木胎,乃大方漆器的特色。古老的大定府城内制漆蔚然成风,漆器作坊遍布街巷,近千人从业,不会制漆都无颜在城里立足,大定(大方)便有了“漆城”之名。现北京博物馆藏有一件牛皮胎的朱红葫芦,葫芦里藏有四桌漆器餐具精品,工艺之精美令人叫绝,那是当年贵州官员赠给乾隆皇帝的。也是花中挑花才得以晋京的。《大方县志》记载:“隆庆年间,大定漆器已开始销往境外”。
几句民谚:“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从中可以读出丰富的信息:一是大方漆之品质优良,大方漆器的底蕴,是它有着最好的漆树林。二是大方过去制漆非常普及,以至有民谚流传。还有个民间故事:一次,大理段皇爷微服出游,途经大方,竟被漆树与棕榈挂住了衣袍。龙颜大怒,金口玉牙骂那漆树与棕榈该“千刀万剐”。于是,刀割下去漆水淌,有趣。
大方漆器年以上的历史,造就了杯、盘、碗、罐、瓶、壶、漆画等四百多个品种。一件漆器的制作需要有四十多道工序才得以完成。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从书本中查阅;而真正的民间技艺,却得在民间细访。
十年前,我在大方县见到了一位漆器艺人余孟益,这是一位出自漆器制作世家的手艺人。他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漆器,时而帮做漆匠的父亲弄弄皮革、漆板,或是磨磨漆。11岁就开始学艺了。
漆器艺人余孟益图片来源:毕节日报
他告诉我,一个漆器艺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制漆,但这个手艺,却是制作漆器的“顶尖学问”。选漆是不能忽视的。生长在阴山沟的漆树,漆的厚度好,适宜做黑漆;生长在阳山的漆树,漆的透明度好,适宜做透明漆。漆酚含量在6分到7分8的,是上品。除了目测之外,最好是用戥子称一钱生漆烤干,就能准确地了解它的含量究竟有几分了。
现大方县境内,有漆树林亩,散生树57万株。割漆很辛劳,有学问,有“百里千刀一斤漆”之说。余孟益说:“现在大方最缺的,就是制漆匠人。我父亲当年都没能掌握这个。大方当年有师傅会,但他们不外传。我是在重庆的一个工厂学的。一次,我和我的老师去看人家制漆,想偷师学艺。精明的厂方知道我们的身份,就不让看;厂方提出要我们每月为厂里设计一件漆器新产品作为交换条件。我一想,就算学一年,也就是为他们设计12件产品,很值。我当即答应了。实际上,后来我只用3个月就学会了。”我追问余师傅:“你现在的制漆技艺也能传给别人吗?”他说:“当然能。”于是,在一边听我们说话的大方人小张当即就要拜他为师,他爽快地答应了。能否学成,就要靠自己了。
漆器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美术品。装饰的技法有一百多种,大致可分为浮花、平花、暗花三个类型。不论哪种技法,绘画都是艺人的基本功。历史上漆器的画师并不出自专业美术殿堂,而是出自手工艺人中。余孟益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就跟着擅长丹青的母亲学画画,画《三国》《水浒》人物,画飞机大炮坦克,还用毛笔临摹书法作品。那时无帖可临,他临得最多的,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毛主席的行草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只要是种子,不论撒在哪里,都会发芽开花的。
现代大方漆器,尤其是磨漆画,既是民间艺人的作品,又有不少美术家参与,极大地提高了漆画的艺术品位。余孟益这样的民间艺人,兼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他年曾到四川美术学院进修两年,而他扎实的漆艺基础,还是出自民间。余孟益拿出了他半生从艺结晶的漆器精品《双贤》、《孔雀瓶》等四件大作,着实让人惊艳。那独特的造型、精细的工艺、雅致的蛋壳纹饰、流光溢彩的华美,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不过,现在的真漆工艺日渐衰微了。我去年到过大方的一家大作坊,化学漆已是主打产品,价廉而美观,我理解这个,因人们要生存,要过好日子,得有产量。可对于产品的真实属性,我也不愿装傻,主人虽是巧舌如簧,可我的手就是“检测器”。在这里,我的手对未成品一摸再摸,也安然无恙;前不久在缅甸的漆器作坊游览,一不小心碰到漆器半成品,手马上就红肿发痒,不留情面啊。
非遗是老祖宗传下的东西,它与文创是两回事。化学漆和真漆工艺,还是分清楚为好。大方漆器这个宝贝要真正传承下去,得有民间的积极性,得有投入,绝非易事。
图片来源:网络
原创:余未人动静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