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新四化蹲点采访大方县化联村乡村旅游

12月31日,毕节市大方县黄泥塘镇化联村。寒风褪去苍翠,留下枯黄的山坡。坡脚下安卧着的化联村,白墙黑瓦,老树伸着枝丫问天,野鸭划开水面。

村支书李江和村主任李云从田埂边大步走来,把寒风都撕开了一个口子。

“忙啊,太忙了。”年的最后一天,李江和李云梳理了一下村里的工作,直甩头,“简直忙不过来。”

“村里的水渠要抓紧修。”“观光步道也要争取下个月之内完工。”“村里那些闲置的房屋,要赶紧整理出来,下一步是搞民宿还是搞茶吧、书吧都好办。”“村里的规划也要再去催催……”

干部忙,乡亲也没闲着。

拉荒人家农家乐里,服务员冯安菊忙着配菜、上茶、上菜、洗碗。陈如亮,上了年纪腿脚不便,喂完猪,还在村里四处打零工,8天半挣了元。

透过忙碌,折射出一个奋进的化联村。

李云,从村副主任到主任,一晃就干了18年。谈起过去的化联村,他摆摆手,“差远了。别说其他,连家门口的卫生都搞不好,哪有搞发展的精气神。”

“想要过好点,那就出去打工,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了。”李云记忆里,化联村的变化始于脱贫攻坚。“现在不一样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好了,外出打工的人,几年后回村连路都找不到了。”

李云觉得,乡亲们最大的变化是精气神的变化,“干什么事都有奔头了,连石旮旯里都能种出金果果。”

石旮旯里种出金果果,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曾经的化联村,石漠化严重:乱石山、巴掌土、广种薄收年年苦;种一坡、收一箩、一年不够半年粮。

年,村民金永刚务工返乡,在石漠化严重的山旮旯里种艳红桃。一棵、一棵汇聚成一亩、十亩,桃树在山间开花、结果,金永刚成功了。

村民们纷纷效仿。如今,乱石山、巴掌土里,生长着艳红桃亩、青脆李余亩、蜂糖李亩。

年,化联村的艳红桃产量达到5万余公斤,年产值达40余万元。林下套种个辣椒、大豆、魔芋等总产值也达余万元。

年,“90后”李江来到化联村,担任村支部书记,那时的化联村脱贫攻坚工作结束,乡村振兴开局。

李江一边信心满满,“村里有了发展产业的基础”,一边又觉得任重道远,“搞产业哪有那么容易。”

乡村振兴,从大方县到黄泥塘镇,都给予了大力指导、支持。化联村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明晰:利用优势资源、盘活闲置资源。

村子安卧在山脚下,白墙黑瓦的民居围着一大片稻田、鱼塘、荷花池。春天满山苍翠,夏天荷花摇曳,秋天稻田金黄,冬天乡愁浓浓——这片美景,就是优势,就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

“县里、镇里,都在大力招商引资,已经带来好几拨投资商过来考察,希望能找到合适的投资商。”李江心里最合适的投资商是“要能带动村子发展,带着乡亲致富的。”

跟着李江在村里转,他顺手一指,“这几家都搬走了,就只剩下了一个空房子。这样的空房子村里还多得很。”

村里面想了一个办法,改造闲置房屋,引进旅游相关业态,盘活资产。

拉荒人家农家乐,曾经便是村民杨连友两兄弟的闲置房屋。如今,能同时接待余人用餐。

“春天看桃花,夏赏荷钓鱼钓虾,秋有梯田,冬有乡愁,是近郊游的好地方,搞旅游是有希望的。”李江很有信心。

搞乡村旅游,引客入村,李江形容是“一业结多果”——

“游客进村,那就能汇聚一个消费市场,村里的瓜果蔬菜都有了新的销路。”

“有了消费需求,就能引来投资,更重要的是能让人才回村,振兴乡村。”

采访结束,李江和李云沿着田埂大步走去,路过绿油油的菜地、路过正在施工的步道、路过野鸭戏水的鱼塘、路过丰收后的稻田……褪去苍翠的山坡,在等春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周清

编辑 吴娅

编审 赵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2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