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方抓好三农美了乡村

中科医院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仲夏时节,位于大方县的兴隆乡菱角村,到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平坦的柏油路蜿蜒伸展,漂亮的农家小屋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田野里,庄稼茁壮,瓜果飘香,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大方农村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众人眼前。      大方县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科学把握乡村发展现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大方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新貌(罗大富/摄)

  党旗引领乡村美      走进大方县兴隆乡菱角村,浓厚的党建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形式多样、主题明确、醒目鲜明,法制广场、清风长廊、村民活动中心,党建元素与乡村建设相融合,“红色菱角”已然成为了菱角村的乡村文化名片。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菱角村支“两委”从宣传教育入手,将“反对封建迷信、破除陈规旧俗、喜事新办,丧事从简,反对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写进《村规民约》,积极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争当先进,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活水平发生了深刻变化。      “自从有了《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村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大家心里有了一把‘尺子’,盲目攀比的现象也少了,不仅让村规民约‘上了纸’,而且让村规民约‘落了地’。”菱角村党支部书记李得美说。      如今的菱角村,党组织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谋划乡村建设发展,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围绕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方县突出群众主体,触发参与动力,创新探索了“两带三治”“乡村治理督导员”“家庭文明档案”等乡村治理体系改革成果,将社会治理的“眼睛”和“耳朵”延伸到基层,推进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富民增收产业兴      站在高处俯瞰,如今的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变了模样,柏油路、水泥路通村达户,红瓦黄墙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昔日火石坡种满了猕猴桃、布朗李、青脆李……摇身一变成了花果山,老百姓依托特色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近年来,大方县立足实际,坚持市场导向,依托资源禀赋,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以“菜、畜、果、药、菌”五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积极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有效提高特色优势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据了解,目前大方县共培育龙头企业39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家;有茶叶、辣椒、食用菌、生猪、猕猴桃、中药材、休闲观光等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7个。      “特”立山乡。如今,大方县每年瓜果飘香,春季黄泥塘镇樱桃娇嫩待采,夏季小屯乡葡萄酸甜可口,秋季理化乡猕猴桃香甜诱人……大方县的生态农业从庭院、田间辐射到山头,菜、畜、果、药、菌,已取代传统农业,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每年吸引大批“寻味”而来的游客。      生活美好农民富      如果说村庄美了,是“面子”上的荣誉,那么百姓富了,则是“里子”上的实惠。      依托自然禀赋,大方县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适宜农村发展的服务业,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全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夏季旅游旺季,大方县核桃乡木寨社区的民宿紧俏得一床难求,网上百度“核桃木寨”,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新闻跃然眼前。      走在木寨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上,各种农家乐、烧烤区、农耕园、玫瑰园以及水上乐园等娱乐设施项目运行良好,不少游客或结队攀谈,或三三两两的忙拍照,好一幅怡然自得的山水田园旅游风景画。      目前,木寨乡村旅游点有家庭客栈、家庭旅馆20多户余个床位,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方便照顾老小,促进了家庭和睦。      同时,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大方县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充分利用、挖掘森林覆盖率高达59%的现有林地资源潜力,拓展山地林下特色种植空间,发展林下药材及食用菌9万亩;大力发展徒步探险、康养、避暑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让群众端上“绿饭碗”,吃上“旅游饭”,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绿色福祉和生态红利,绿水青山正变为金山银山。      通讯员项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马红梅

编辑孙蕙

编审付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