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2月12日电题:林下“裂变”山间“藏宝”——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的“绿色减贫”之路
新华社记者王丽、蒋成、刘智强
八山一水一分田。
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千百年来,重重大山困住了贵州脱贫的出路。
土地破碎、耕地稀少,为了生存,这里一度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
困羁于山,必然勃发于山。
生活贫困与生态恶化双重压力下,贵州开始在荒山与石漠间寻找新的生机。
守护青山涵养绿色生态,探索青山发展生态经济,不负青山优化生态循环。
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贵州让石漠荒山变为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成就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绿色减贫”之路。
工人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马台商品鹅养殖基地投放草料(3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守护青山:荒山石漠播种“绿色银行”
“开荒开到山尖尖,种粮种到天边边。”杨先福的记忆中,他的家乡毕节市大方县穿岩村小沟组,过去村民烧山垦田,一度将山上的树砍光,久而久之,水土流失、石漠化加剧,一下大雨就发生泥石流。二三十年前,“荒山秃岭不长草,人穷粮少吃不饱”,曾是贵州不少地区的写照。
困境中,贵州启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多年间退耕还绿多万亩。“咬定青山不放松,石漠也能变绿洲。多年来贵州森林覆盖率逐年攀升,年已超过60%。”贵州省林业局副局长张富杰说,退出昔日的荒芜,还回今天的丰茂,贵州山川披上“新装”。
贵州省林科院最新监测评估结果显示,贵州退耕还林工程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等方面创造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量达.87亿元/年。
“十三五”以来,贵州退耕还林任务为万亩。贵州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美钧说,退耕还林向贫困地区倾斜,累计参与的贫困户达47万户多万人,按元/亩补助标准,户均增收元,人均增收元。
播种“绿色银行”,更要守护“绿色财富”。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双赢,近年来贵州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着重为因病、因残和因学致贫的家庭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遵义市习水县官店镇何村村贫困户王世明,6年前建房时不幸发生意外,因病致贫。年3月,他被村里聘为生态护林员。年,王世明一家脱了贫。如今,他每天都要在山林间巡查,不敢有一丝懈怠。
数据显示,贵州目前生态护林员规模已达18.28万人。按照每个生态护林员一年1万元收入能实现3个贫困人口脱贫的标准计算,该政策带动了54.84万人实现脱贫。张美钧说,生态护林员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且一户只能聘请1名,基本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