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下简称“该体系”)建设和试点工作新闻通气会在贵阳举行。
据介绍,该体系由通用基础标准子体系、服务保障标准子体系、服务提供标准子体系构成,本体系的三个子体系协调配套,个标准文件按标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整体,互相支撑。采用了现有的政策文件11个、国家标准51项、行业标准16项、地方标准36项,新制订地方标准9项,待制订标准54项。年10月21日,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贵州省生态移民局联合发文《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年12月22日,9项有关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公共服务的省级地方标准正式发布。贵州是全国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十三五”期间,搬迁总规模万人,其中贫困人口万人,加上恒大帮扶搬迁4万人,搬迁总人口达到万人,占全国搬迁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占贵州省“十三五”需脱贫人口的三分之一,截至年底,全部搬迁入住。“前半篇文章”圆满收官。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社会系统重建工程,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搬迁群众全面发展的基本社会条件,不能只解决住房和收入问题,还需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够衔接配套,让搬迁群众就近享受城镇已有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实现互联互通。 为切实做好“搬出来后怎么办”的后续扶持“后半篇文章”,省市场监管局切实履行职责,加强与省生态移民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组织省标准化院、省消防救援总队、省市场监管专业技术人才开发中心、铜仁学院、贵州黔灵女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技术专家,根据我省的特殊省情,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以政策文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础,与贵州省地方标准相配套,制订了《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年12月发布实施的9项省级地方标准,是全国首次发布的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其中,既有指导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工作的,如基本服务设施建设指南、服务评价与改进规范、群众满意度调查规范。也有支撑安置社区“六个一”服务工程的4个服务规范和1个培训规范。在《安置社区服务中心服务规范》中,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特点对“设施设备、标识标志、制度建设、服务内容与要求、服务流程、服务管理”等进行了规范,以保障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和质量统一规范。在《安置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服务规范》中,对“信息采集、培训服务、创业服务、档案管理、劳动维权、跟踪回访”等内容进行了规范,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服务质量。在《安置社区家政服务员培训技术规范》中,通过明确“培训主体、培训师资、培训时长、培训场地及设施、培训内容、培训管理”的具体要求,保障培训工作的质量,确保进过严格培训的搬迁群众能够顺利的就业。 《安置社区微型消防站建设与管理规范》则是为了促进群众性自防自救组织的规范建设与管理,推动落实社区消防主体责任,着力提高社区和新市民自查自纠、自防自救的能力,将对减少亡人火灾事故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切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开展,使得有关标准实施工作落实落地,年4月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和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批准,《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计划”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和《大方县奢香古镇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国家级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开始建设,是全国首次在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开展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截至目前,各承担单位已完成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并于年7月及时上报国家相关部委,各试点建设工作正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实施,同时黔西南州申报了8个市级地方标准项目,毕节市申报了2个市级地方标准项目。据了解,制定标准和建立标准体系只是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关键还是要切实组织好标准的推广和实施,最终目的是把标准转化为服务能力,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巩固年全面脱贫成果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 年,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将继续推进有关试点项目的建设,并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一起,持续跟踪维护本标准体系的实施情况,不断加以补充完善,助力全省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左春林
编辑王小婷
编审王璐瑶杨韬